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東鄰河南省駐馬店市、信陽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雲陽區,西接陜西省商洛區,北接河南省三門峽市、洛陽市、和平頂山市。全市總面積2.65×104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6%。2004年人口為1069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1%。該地區是由鄭州、武漢和Xi安組成的三角地帶的中心,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貫東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南陽市地處二級地貌向三級地貌過渡區,地表形成具有東西向地貌過渡的特點,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類型多樣。工作區東、西、北三面環山,海拔72.2 ~ 2212.5 m,中南部平坦開闊,地形呈階梯狀逐漸向中南部傾斜,地面坡度為1/2000 ~ 1/4000。以河流為骨架,形成與江漢平原相連、向南開放的馬蹄形盆地,即“南陽盆地”。盆地東北角的方城峽與華北平原相連,構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南(陽)鄉(陽)關”。北部和西北部是伏牛山,花崗巖地貌比較發育,東部和東南部是桐柏山。中山和低山沿NWW-SEE方向分布,構成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和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南陽盆地的天然屏障。山區面積9709km2,丘陵面積7980km2,平原面積8911km2,分別占區域總面積的36.5%、30%和33.5%(表2.1)。
表2.1南陽市各縣(市)地形地貌結構
工作區位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於典型的季風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春季溫暖,秋季涼爽,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濕度適中。年平均氣溫14.4 ~ 15.7℃,年平均降雨量800 ~ 1000 mm,多集中在夏季,雨熱同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1h。全年無霜期在225至240天之間。
區域內河流縱橫,水系發達。河流徑流資源豐富,全市年平均徑流量68.03×108m3。河流具有明顯的季風區河流特征,汛期短且集中,容易發生洪水。地下水資源豐富,淺層地下水總量為22×108m3,其中可采量為7.75×108m3。
土壤以黃棕壤為主,蔣莎黑土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紅薯,其中小麥產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首位。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煙草、花生等。林果資源有松樹、杉樹、泡桐等用材林30余處,獼猴桃、板栗、大棗、生漆等經濟林20余處。中藥材有山茱萸、厚樸、桔梗、丹參、杜仲、半夏、全蠍、血琥珀等八大名品。“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優良黃牛品種之壹,體高、肌肉發達、皮質優良。南陽柞蠶絲產量居全省第壹,柞蠶絲享譽海內外。
動植物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復雜性。生物資源豐富,全市有植物2000多種,動物3000多種,其中有40多種植物和50多種動物被列為國家和省級保護對象。
南陽市是河南省礦產數量最多、儲量豐富的地區,已探明的礦產有84種。天然堿、青石棉、高鋁礦物、玉石、銀、銅儲量居全國首位,石油、黃金、泥灰巖、鋅、鉛儲量豐富,但多為中小型礦山和礦化點。開采強度大的大理石礦、釩礦都是人們露天開采,保護了供水水源地的生態環境。
旅遊資源豐富。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豐富,山川秀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以上57處,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南陽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人口超過654.38+00萬,居全省首位,人口給水源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
2.1.2社會經濟概況
南陽市轄鄧州壹市、臥龍、宛城兩區和南召、方城、西峽、鎮平、內鄉、淅川、社旗、唐河、新野、桐柏6個縣、225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4653個村民委員會、201個居委會。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892.46億元,比上年增長23.24%,是1996年以來的最高增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4.25億元,增長36.8%。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60.72億元,增長24%,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增長137.2%,提高16.2個百分點,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5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27.32億元,增長27.4%,壹般預算支出60.70億元,增長65.438+08.80%。
南陽是典型的農業城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紡織、化工、食品、醫藥、建材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優勢產業。南陽的外向型經濟也初具規模,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出口商品從資源型初級產品向加工型成品轉變。近年來,南陽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和工農業產品無論是總量還是在全省的比重都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