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鄉下都是燒柴火,現在大多數鄉下仍然在燒柴火。
鄉下做飯,煮豬草需要大量的柴火。這些柴火除了莊稼地裏的麥草、谷草、玉米稈,油菜枝,還有自家山上的樹丫和雜樹。好多家庭光是這些柴火還是不夠燒,那就得需要人去拾柴火,多半又是家裏的女孩子去做這細活。
割豬草壹般是去田邊地坎,行走在田野裏,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因為豬壹天三頓都要吃,吃得多才長得壯。拾柴火那就要去爬山上坡,穿行在大山裏。拾柴火最好的季節就是夏天暑假裏或秋天落葉時。
每當暑假來臨,小星星都會與夥伴壹起去放牛拾柴火,然後回家曬幹後,堆在柴屋裏,像座小山似的,特別有成就感。
竈臺,是鄉下居民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炊事設施。從單鍋竈到雙鍋竈、三鍋竈,甚至包括有蒸鍋的四鍋竈,其大小形制則是據每家每戶的條件而各不相同。
農村砌竈臺是壹門技術活,它的壘砌也有壹定的學問和規矩的。竈臺砌得好,會使竈好燒,又可節約柴禾。鄉下的人都積累了壹定的經驗,好像無師自通似的,小星星家的竈膛就是媽媽自己設計,自己找人壹起砌的,非常好用。
小星星家的竈膛是用磚砌成的壹個長方形火坑,壹邊是壹米多高的竈臺,竈臺上安放著壹大壹小的兩口鐵鍋,小鍋用來煮飯炒菜,大鍋用來煮豬食。
竈臺的旁邊還壹溜煙的放了幾口鋁鍋,用於燒熱水,鋁鍋的後面就是高高立出屋頂的煙囪。鋁鍋的上邊壹年四季都掛著熏得漆黑的臘肉和香腸。竈臺的對面是壹個樹疙瘩做成的壹個凳子,早已坐得油光發亮,旁邊堆放著枯樹枝的燒火用的燃料。
燒飯的時候,媽媽把竈臺打掃得幹幹凈凈,小星星負責燒火,壹會兒竈堂裏便紅彤彤起來。頓時,炊煙裊裊,散發出淡淡的柴火味。
其實燒火也是壹個需要技術的活,不會燒的總是壹會兒把火燒大了,壹會兒燒小了,壹會兒燒滅了。火沒有燒好,衣服褲子都沾上壹層黑黑的炭灰,手上臉上也是抹上了黑。
其實,燒火是有竅門的,竈膛裏的柴火不能太多,柴火架空,火心要空,這樣才能把火燒好。那時媽媽總是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當然,燒火也需要跟竈臺上做飯的人配合好,炒菜時要燒得旺旺的,燉菜時要小火慢慢地煨。
小星星的媽媽在竈臺那邊忙這忙那,鍋碗瓢勺,叮叮當當。切菜,放佐料、揮鍋鏟、鍋裏的菜“嗞嗞”作響,香味陣陣。
小星星在這邊把火燒得旺旺的,柴火“劈劈啪啪”作響,熊熊燃燒的火焰照得小臉紅通通的,照得全身暖暖的。
那時候,家裏的鐵鍋都是用木頭鍋蓋,當然木頭鍋蓋最好的材料是馬尾松,鍋蓋上散發的松香味道,混和著飯菜香總是讓人胃口大開。
夜晚的時候,柴火燒得“劈啪”作響,屋裏不用點燈,竈裏的火焰,穿過濃重的幽暗,把房間映得火紅。
竈房也是孩子們的美食樂園。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正是紅薯收獲的季節。紅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我們最喜歡的把紅薯放在竈裏煨著吃。小夥伴把紅薯放在竈裏,用滾燙的柴灰掩埋起來,半個時辰左右,紅薯就煨熟了。當小夥伴們剝落那層滾燙的焦皮後,咬上壹口,燙在嘴上,香在舌尖。
竈裏不僅可以煨紅薯,還可以煨山芋,煨花生,煨核桃和板栗等。
“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熊熊燃燒的火,和那嗆人的柴煙,是壹種精神的象征,是竈神的化身,是紅火日子的喻意。當然更重要的是,“人在實心,火要空心”這簡單而質樸的道理。
後記:這是壹部農村的記憶,這也是農村正在消失的記憶。國慶節回老家,感悟很深,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離了,甚至出現了無人村。
這是壹部10萬字左右的散文小說,書名暫定為《鄉間的小星星》,持續連載中,希望有人喜歡。
點個喜歡?再走好嗎?讓我們這些靠寫字吃飯的人能堅持下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