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春節手抄報1
簡單的春節手抄報2
簡單的春節手抄報3
簡單的春節手稿4
春節吃餃子
春節期間吃餃子是中國北方的壹個主要習俗。餃子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最初叫“餛飩”、“餃子”、“銀錠”。三國張儀寫的《廣雅》裏就提到過這種食物。北齊顏之推說得更具體:“今天的餛飩形如月牙,是天下通用的食品。”這就勾勒出了餃子的形狀,類似於半月形。可見中國吃餃子已經1600多年了。
相傳在盤古開天地的時代,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捏土做了許多黃土人。她和寒冷作鬥爭,不停地造人,可是冬天,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總是被凍掉。為了使耳朵固定,女媧每做好壹個黃土人,就在耳朵上安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的壹端系住耳朵,線的另壹端放進嘴裏,這樣人就咬不掉耳朵了。這樣,黃土人的耳朵就固定了。後來,掉耳朵咬線的故事變成了吃餃子。因為冬天的至日是壹年中最冷的壹天,所以人們總是在這壹天包餃子,這樣女媧做的黃土人就可以用線咬耳朵而不被凍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僅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而且在新年吃餃子,這逐漸演變成壹種習俗。在農歷除夕的第壹天吃餃子和餃子在中國比吃湯圓和餃子更常見。新年的餃子有多重含義。首先,餃子用肉多,用油多,營養豐富,有延年益壽之意。其次,餃子很像元寶,是財源滾滾的象征。從根本上說,在古代,餃子被稱為扁食、獄丸、餃子餌。它的風格來自餛飩,有些地方也在新年吃餛飩,但餃子比餛飩餡大。餃子是新舊交替,意味著迎接吉祥,接受祝福。餃子是祭神祭祖的必備。
燃放鞭炮
為了祝福明天,趕走瘟疫,在新年之際放鞭炮成了人們世世代代送舊迎新的壹件大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鞭炮的描述是:“它能徹底消滅惡魔。作為壹束絲,就是雷,壹震就把人嚇住了。回頭壹看,已經化為塵土了。”今天,人們燃放鞭炮,無意驅魔驅鬼,都是為了慶祝節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鞭炮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五花八門,如單響、雙環、百子鞭炮等等;名字越來越有詩意,比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絲猴飛等等。每到除夕和春節零點的到來,中華大地和全球華人壹起放鞭炮,百花齊放,千炮齊鳴。真是不眠之夜,千家萬戶歡天喜地慶祝團圓,成為中華民族壹道獨特的風景。
祭祖和青年團年
祭祖就是在大年三十之前祭奠祖先。喝水的時候,過年也不能忘了已故的祖先。祭祖儀式非常隆重,有三個祭祀禮物,分別是壹個豬頭、壹個豬尾(意為豬頭)、壹只公雞、壹只羊頭或壹只兔子,外加壹個酒祭;現代祭品壹般是水果、鮮花和酒品。然後,父母會帶領兒孫壹起祭祀,在祖先的靈位前跪拜或行禮,停止飲酒,燒香化錢,祈求祖先保佑兒孫幸福安康,萬事如意。祭祖的形式可能會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是相同的。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我也想回家吃年夜飯,這是中華民族難以割舍的團圓心結。在古代,壹些監獄官員與家人團聚過年,這表明了“團圓飯”對中國和其他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