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川菜鋪二手書

川菜鋪二手書

成都是四川省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川菜文化的心臟。成都美食文化充分體現了川菜文化的精髓。成都川菜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成都川菜文化的每個階段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時間的不斷沈澱,造就了今天成都川菜文化的魅力特色。

蓉城是原始的,迷人的。

成都氣候濕潤,物產豐富。在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成都人過著悠閑的生活,崇尚美食。在這種條件下,成都出現了壹些原汁原味、富有魅力的菜肴或小吃。

例如:麻婆豆腐

清鹹豐十壹年(1861),壹個叫陳春福的人在成都北面的河壩街租了三間鋪面,開了陳的飯館,離老萬福橋很近。這座橋是成都到洞子口、崇義橋、新繁的主幹道。當時成都的食用植物油和大米大多來自新繁等附近的縣鎮。於是陳家菜館就成了這些腳休息吃飯最中庸的地方。陳的餐館只有小菜,但旁邊有壹家豆腐店,豆腐又嫩又軟。這家豆腐店每天都會送壹些豆腐到餐廳陳列。

陳的餐館備有蔥、蒜苗、辣椒面等調味品。,攤販們經常會拎著新鮮的豬肉或者新鮮的牛肉沿街叫賣,停在餐館門前等顧客。所以來這裏吃飯的人可以隨意切幾塊肉來做菜。還有,運油船進成都,油筐裏油多。可以隨意舀幾勺,交給掌櫃加工豆腐菜。飯店老板娘對待客人親切熱情,知道人們喜歡麻、辣、辣,所以做了麻、辣、辣豆腐菜。因其表面有麻點而得名“麻婆豆腐”,逐漸遠近聞名。

“麻婆豆腐”集麻、辣、辣、脆、軟五大特點於壹身。到了現代,它已經成為成都的壹道名菜。《晉城竹枝詞百首》雲:“麻婆陳尚名,豆腐烤時味最好。萬福橋上簾動,何楚春先生醉。”新中國成立後,“麻婆豆腐”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成都菜肴之壹,並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喜愛。

例子:石鍋三角峰

成都新派川菜“石鍋三角峰”以成都人非常喜歡的極辣青小米和海鮮“三角峰”為原料,選用耐高溫、隔熱的石鍋作為炊具烹制菜肴。菜端上來的時候,石鍋還在冒泡,飯快吃完的時候,湯還是熱乎乎的。湯汁風味復雜,香味濃郁鮮香,魚肉極其鮮嫩,土豆粉入口爽滑,久煮不爛。

這道菜創作於2006年。當時成都川菜館有以幹辣椒和紅鮮辣椒為調料的菜品,但沒有以全青鮮辣椒為調料的菜品,所以餐廳的廚師決定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探索和創新。創作團隊想盡辦法找遍了成都幾乎所有的菜市場,終於在壹個賣辣椒的攤位前找到了幾個小青椒混紅椒——小米辣,比普通辣椒辣10倍,而且喜歡辣椒的成都人不常用,所以市面上很少見。於是,廚師找到了創新的靈感,嘗試用這種青小米椒作為調料來做菜,最終推出了風靡成都的“石鍋三角峰”。如今,“石鍋三角峰”已成為新成都川菜的代表菜品之壹,深受全國消費者的喜愛。

寬容——海納百川,寬容是偉大的。

烹飪沒有界限。成都川菜壹直在積極吸收各地區有益於自身發展的優秀烹飪元素,尤其是各地區特有的優質烹飪原料。例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川菜粵菜”和“川菜海鮮”風靡全國,水煮魚和香辣蟹成為成都許多餐館的流行菜肴。此外,蒜蓉蒸龍蝦、紅燒鴕鳥肉、水煮三文魚、山椒泡鯡魚、烤帝王蟹、幹烤比目魚、紅燒秋刀魚、清蒸幹貝、袖珍椰子燉雞等都是適合成都人口味的時尚美食,中西合璧,匠心獨運。事實上,縱觀成都川菜的發展史,有很多成功吸收外來烹飪素材的重要例子。

舉例:辣椒在成都川菜中的應用

花椒,又稱胡椒、海椒、秦椒等。它起源於中南美洲,原本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調味品。它是在15世紀末由西班牙人傳播到歐洲的。16年底,辣椒被國人作為觀賞花卉引進栽培,至今無人食用。

赤芝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四川多部縣誌,以及漢州、子洲周誌立誌中都有辣椒的記載。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辣椒在四川被廣泛食用,曾軼所著的經典川菜——麻辣豆瓣制法、豆豉制法、腐乳制法、泡菜制法等都記載了辣椒的食用。光緒以後,四川農村種植辣椒更加普遍,品種也比較齊全,川菜中辣椒的使用也有所增加。

清末傅崇義的《成都大調查》記載,當時成都有1328種菜肴,辣椒已成為川菜中重要的調味品之壹。成都川菜不僅僅是簡單的“辣”味。在現代成都川菜中,辣椒與其他辛辣調料壹起或單獨使用,有幹辣椒(配幹辣椒)、脆辣椒(配辣殼)、油辣椒(配紅油)、酸辣椒(配泡椒)、清辣椒(配鮮青椒)、紅辣椒(配芥末)、辣辣椒(配花椒)、香辣椒(配蔥、姜、蒜)、香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