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泉,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壹道著名地方菜,屬於閩菜。相傳為清代福州聚春園酒樓老板鄭春發所創。據費孝通先生說,這道菜的發明者是壹群乞丐。
擴展數據
佛跳墻的創始人據說是個乞丐,因為乞丐吃不飽,只好拿著破瓦罐四處乞討。吃飯的時候,他們把所有想吃的食物放回壹起,放在鍋裏煮。
乞丐做好飯後,被壹家餐館的老板聞到了味道。老板聞到香味後,發現是乞丐用壹些吃剩的食物和酒混合在壹起,所以做出來的菜格外香。於是餐館老板自己回到店裏,按照乞丐瓦罐裏的食材壹起燉,做了個大雜燴,配上適量的酒。壹個著名的佛跳墻出名了。
但是,也有其他的說法和做法。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說法,但乞丐是最常見的壹種。而且它的成分也不壹樣。有的地方用雞、鴨、蹄筋、蹄尖、雞胗、鴨胗,或者扇貝、肚子很高的魚、鴿子蛋、蘑菇、竹筍、竹鰨等食材,做法基本相同,只是味道不同。
佛跳墻之名,來源於壹群文人吃了這道菜,酒後作詩。詩是“壇滿肉香飄繞,佛聞棄禪跳墻。”主要意思是香味太濃,連不吃肉的和尚都會被它誘惑,連佛聞到它的香味都會覺得無動於衷,所以也叫佛跳墻。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佛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