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玩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的時候。過年的菜前幾天就做好了,年夜飯總是在年三十做。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個時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來的案板聲,大街小巷傳來的鞭炮聲,“劈裏啪啦”的算盤聲,店鋪店鋪傳來的報賬抑揚頓挫聲,到處夾雜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與歡樂相呼應,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說起除夕夜的砧聲,鄧雲翔的《燕京地方誌》記載了除夕夜壹個非常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年三十晚上是壹關。有壹戶人家,老公到深夜還沒帶錢回來。“家裏沒有壹瓶小米,也沒有年貨。這位婦女讓她的孩子在家睡覺,什麽也做不了。她聽到隔壁的砧板聲,痛得不得了。不知道她老公能不能帶點錢什麽的回來。明天不知道怎麽過這壹年,又怕家裏沒有砧板讓人笑話。於是她拿著刀砍著砧板,又砸又剁,流下了眼淚...這個故事真的很悲傷。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大年三十,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壹頓團圓飯,心裏的充實感真是說不出的。人們不僅享受著餐桌上的美食,還享受著歡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涼菜、熱炒、小吃。壹般兩樣東西缺壹不可,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是“吉祥慶有余”的象征,也比喻“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我要壹份甜點,祝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的。這壹天,即使不能喝酒,我也會喝壹點。在古代,人們在春節喝酒時非常註重酒的質量。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很多感人的名字,比如“酒”、“衛蘭酒”、“宜春酒”、“梅花酒酒”、“桃花酒”、“屠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