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丙肝的主要癥狀是什麽?是怎麽傳播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註意什麽?

丙肝的主要癥狀是什麽?是怎麽傳播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註意什麽?

丙肝病毒是壹種RNA病毒(HCVRNA),可分為6種不同的基因型和亞型,如1a、2b、3c等。基因1分布於全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丙肝病毒對壹般化學消毒劑敏感,高溫加熱和甲醛熏蒸可滅活病毒。

傳輸路由

丙肝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1,血液傳播

(1)通過輸血和血液制品傳播。由於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檢測試劑質量不穩定,少數感染者不產生抗-HCV,無法完全篩查出HCV陽性人群,大量輸血、血液透析仍可能感染HCV。

⑵通過受損皮膚和粘膜傳播。這是目前主要的傳播方式。在壹些地區,因靜脈註射毒品引起的HCV傳播占60% ~ 90%。使用非壹次性註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窺鏡檢查、侵入性操作和針灸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壹些可能導致皮膚損傷和血液暴露的傳統醫療方法也與丙肝病毒傳播有關;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和穿孔耳環也是丙肝病毒通過月經傳播的潛在方式。

2.性傳播:

3.母嬰傳播:抗-HCV陽性母親向新生兒傳播HCV的風險為2%,如果母親在分娩時HCV RNA陽性,傳播風險可高達4% ~ 7%;當艾滋病毒感染發生時,傳播的風險增加到20%。HCV病毒的高載量可能會增加傳播的風險。

4.其他途徑:15%~30%散發性丙肝,其傳播途徑不明。

接吻、擁抱、打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損傷及其他無血液接觸的接觸壹般不會傳播HCV。

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後1 ~ 3周可在外周血中檢測到HCV RNA。潛伏期通常為2-26周,平均50天;輸血感染者潛伏期為7~33天,平均19天。出現臨床癥狀時,僅有50% ~ 70%的患者抗-HCV陽性,3個月後約90%的患者抗-HCV陽性。

疾病病理學

丙肝的病理變化與乙肝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肝細胞壞死和淋巴細胞浸潤。慢性肝炎可出現匯管區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可形成假小葉,稱為肝硬化。

致病原因

HCV感染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導和HCV直接損傷,病毒因素包括病毒基因型、復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先天免疫反應、體液免疫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飲酒和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因素也會影響HCV感染的進程。

疾病的病因

丙肝病毒感染是發病的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如飲酒、疲勞、長期服用肝毒性藥物等,可促進疾病的發展。

疾病分類

丙型肝炎在臨床上可分為不同類型:

1,急性丙肝。

2、慢性丙肝。

3、丙型肝炎肝硬化

臨床表現

1,急性丙肝:成人急性丙肝相對較輕,多為急性黃疸型肝炎,以ALT升高為主,少數為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輕度或中度升高。可能出現惡心、食欲不振、全身無力、尿黃、眼睛發黃。丙型肝炎病毒單獨感染很少導致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狀態下,只有15%的患者能自發清除HCV達到痊愈,85%的患者在沒有抗病毒治療幹預的情況下發展為慢性丙型肝炎;兒童急性感染丙肝病毒後,50%可自發清除HCV。

2、慢性丙肝:癥狀較輕,表現為肝炎常見癥狀,如易疲勞、食欲差、腹脹等。妳也可以沒有意識癥狀。ALT反復波動,HCVRNA持續陽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患者肝功能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續陽性,肝活檢有慢性肝炎表現,甚至肝硬化。

3.丙肝肝硬化:10%~20%感染HCV的患者可在20-30年內發展為肝硬化,1%~5%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細胞癌(HCC)而死亡。壹旦肝硬化出現失代償,如黃疸、腹水、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等。,其存活率急劇下降。

並發癥

慢性丙型肝炎可並發壹些肝外表現,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幹燥性結膜炎、扁平苔蘚、腎小球腎炎、混合冷球蛋白血癥、B細胞淋巴瘤和遲發性皮膚卟啉癥,這些都可能是由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的。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可出現各種並發癥:腹水、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肝衰竭等。

診斷和鑒別輔助檢查

丙型肝炎的診斷需要以下適當的測試:

⑴肝功能:包括血清ALT、AST、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膽堿酯酶、堿性磷酸酶、轉肽酶等。

⑵丙肝病毒抗體:抗HCV。⑶ HCV定量:血清HCVRNA了解HCV復制的活躍程度。

⑷影像學:包括腹部、肝臟、膽囊、脾臟的彩色多普勒超聲,了解是否有慢性肝損傷。必要時可進行腹部增強CT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損傷程度。⑸肝臟瞬時彈性波掃描(Fibroscan):是壹種無創性檢查,可用於評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對評估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非常重要[6]肝活檢:仍是評估肝臟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的金標準。

鑒別診斷

可以通過HCV病毒學檢查來鑒別。[1-2]

疾病治療

治療前應明確患者的肝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確診為血清HCV RNA陽性的丙肝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是長效幹擾素PEG-IFNα和利巴韋林的聯合用藥,這也是EASL批準的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護理標準(SOC ),其次是普通IFNα或IFNα和利巴韋林的聯合用藥,均優於單用IFNα。PEG幹擾素α(PEG-IFNα)是壹種與IFNα交聯的無活性、無毒性的PEG分子,可延緩註射後IFNα的吸收和消除。其半衰期長,每周1劑後可維持有效血藥濃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蛋白酶抑制劑、Boceprevir(BOC)或Telaprevir(TVR)以及幹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三聯療法於2011年5月在美國獲得批準用於臨床,並推薦用於基因型為1的HCV感染。Boceprevir(BOC) 800mg飯後服用,壹日三次(每7-9小時壹次),或Telaprevir(TVR)750mg飯後服用(非低脂飲食),壹日三次(每7-9小時壹次)。在此期間,應密切監測HCV RNA,如有病毒學突破(血清HCV RNA最低值後上升>;1 log),應停用蛋白酶抑制劑。

抗病毒治療的適應癥

(壹)丙型肝炎患者的壹般治療

1.急性丙型肝炎:有確切證據表明幹擾素治療可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可在HCV感染的急性肝炎發病後8-12周進行,療程為12-24周。最佳治療方案尚未最終確定,但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對於基因1 (>: 800000log IU/ml)的高病毒載量更有效。

2.慢性丙型肝炎:治療前應評估患者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肝活檢中反復出現肝功能異常或明顯炎性壞死(G≥2)或中度纖維化(S≥2)的患者,易發生肝硬化,應給予抗病毒治療。

3.丙型肝炎肝硬化:(1)代償性肝硬化(Child-Pugh A級)患者雖然耐受性和治療效果有所下降,但建議在密切觀察下給予抗病毒治療。⑵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IFNα治療的不良反應難以耐受,有條件的應進行肝移植。

(2)特殊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

1.兒童和老年人:治療兒童慢性丙型肝炎的經驗不充分。初步臨床研究結果表明,IFNα單藥治療的SVR率似乎高於成人,且藥物耐受性更好。原則上,65歲或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也應接受抗病毒治療,但他們對治療的耐受性壹般較差。因此,應綜合衡量患者的年齡、藥物耐受性、並發癥(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和患者意願來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

2.酒精中毒和藥物成癮:慢性酒精中毒和藥物成癮可能促進HCV復制,加重肝臟損害,從而加速肝硬化甚至HCC的發展。由於酒精和藥物依賴者對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耐受性和SVR率較低,因此在丙肝治療中需要同時戒酒和戒毒。

3.HBV或艾滋病毒感染:HBV感染會加速慢性丙型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進展。對於HCV RNA陽性/HBV DNA陰性的患者,應先進行抗HCV治療;對於兩種病毒均有活躍復制的患者,建議先用IFNα加利巴韋林清除HCV,治療後HBV DNA持續陽性者可給予抗HBV治療。這類患者的治療需要進壹步研究,以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HIV感染還可加速慢性丙型肝炎的進展,抗HCV治療主要取決於CD4+細胞計數和肝組織纖維化分期。如果免疫功能正常,並且沒有立即進行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的指征,則應首先治療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療並患有S2或S3肝纖維化的患者應同時接受抗HCV治療。但是,應特別註意利巴韋林和抗HIV核苷類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對於嚴重免疫抑制的患者(CD4+陽性淋巴細胞

4.慢性腎功能衰竭:對於未接受透析的慢性丙型肝炎伴腎功能衰竭患者,不宜進行抗病毒治療。接受過透析且組織病理學無肝硬化的患者(尤其是準備腎移植的患者)可以單用IFNα治療(註意透析後給藥)。由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現嚴重溶血,壹般不使用利巴韋林聯合治療。

5.肝移植後丙肝復發:HCV相關肝硬化或HCC患者肝移植後HCV感染復發率高。IFNα治療對這類患者有效,但可能促進移植肝的排斥反應,抗病毒治療可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指導和密切觀察下進行。

抗病毒治療的禁忌癥

幹擾素有10個絕對禁忌癥:

1.懷孕

重度抑郁癥等精神病史。

3.無法控制的癲癇,

4.不求回報的酗酒者或吸毒者。

5.無法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失代償

7.有癥狀的心臟病。

8.治療前,粒細胞

治療前9個血小板

10.器官移植急性期(肝移植除外)

幹擾素有六個相對禁忌癥:甲狀腺疾病、視網膜病變、銀屑病、抑郁癥既往史、未控制的糖尿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壓。

利巴韋林有五個絕對禁忌癥:妊娠、嚴重心臟病、腎功能不全、血紅蛋白病、HB

抗病毒治療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較多,需要密切觀察,及時處理。

(壹)幹擾素α的主要不良反應

是流感樣綜合征、骨髓抑制、精神障礙、甲狀腺疾病、厭食、體重減輕、腹瀉、皮疹、脫發、註射部位無菌性炎癥。

1.流感樣綜合征:以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疲勞等為特征。睡前可註射IFNα,或與IFNα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緩解流感樣癥狀。隨著療程的進展,此類癥狀逐漸減輕或消失。

2.骨髓抑制:壹過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如中性粒細胞絕對數≤≤≤0.75×109/L/L,血小板< 50×109/L,應減少IFNα的劑量;1 ~ 2周後復檢。如果恢復了,就逐漸增加到原來的數額。如粒細胞絕對數≤≤≤0.50×109/L/L,血小板< 30×109/L,應停藥。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的患者可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療。

3.IFN α可誘導自身抗體的產生,包括抗甲狀腺抗體、抗核抗體和抗胰島素抗體。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有些患者可能患有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血小板減少癥、溶血性貧血、銀屑病、白斑、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樣綜合征等。在嚴重的情況下,他們應該停止服藥。

4.精神系統表現:可表現為抑郁、偏執、嚴重焦慮、精神病。其中,抑郁是IFNα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癥狀可從易怒到嚴重抑郁。因此,在使用IFNα前應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態,並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抗抑郁藥可以減輕這種不良反應。對於癥狀嚴重者,應及時停用IFNα。

5.其他罕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腎損害(間質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和急性腎衰竭等。)、心血管並發癥(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肌病等。)、視網膜病變、聽力下降和間質性肺炎等。出現上述反應時,應停止治療。

(二)利巴韋林的主要不良反應

利巴韋林的主要不良反應是溶血和致畸。

1.及時發現溶血性貧血:應定期做血液學檢查,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腎功能不全可引起嚴重溶血,應禁用利巴韋林。當Hb降至≤100g/L時,應減量;當Hb≤80g/L時,應停藥。

2.致畸作用:男女患者在治療期間和停藥後6個月內均應采取避孕措施。

3.其他不良反應:利巴韋林還可引起惡心、皮膚幹燥、瘙癢、咳嗽和高尿酸血癥。

(3)Boceprevir(BOC)突出的不良反應是貧血和味覺障礙。

(4)特拉匹韋(TVR)的突出不良反應包括皮疹、瘙癢、貧血和肛門直腸反應。[3-4]

疾病預後

幹擾素在急性丙肝中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90%的患者可以得到完全應答,完全康復。慢性丙肝的病情相對較乙肝溫和,經過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後,有機會擺脫病毒而得到治愈。壹些患者在感染20-30年後可能會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註意飲食

丙肝的飲食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說急性期的飲食,慢性肝炎要均衡飲食。註意避免大量服用甲魚湯、人參補品等滋補食品。

疾病預防

丙型肝炎疫苗預防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丙肝。

(2)嚴格篩選獻血者。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推進無償獻血。通過檢測血清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篩選。應發展HCV抗原的檢測方法,提高窗感染的檢出率。

(3)預防經皮和粘膜傳播

提倡安全註射。牙科器械、內窺鏡等醫療器械要嚴格消毒。醫務人員在接觸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時應戴手套。對靜脈吸毒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和安全教育,勸其戒毒。不要共用剃須刀和牙科用具等。理發用具、穿孔、紋身都要嚴格消毒。

預防性傳播

有性亂史者要定期檢查,加強管理。建議HCV感染者在性交時使用避孕套。青少年應該接受正確的性教育。

(5)預防母嬰傳播

對於HCV RNA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盡可能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減少新生兒接觸母體血液的機會。

專家意見

丙肝抗病毒治療療程長,副作用大,需要在有經驗的專家指導下安全用藥。在治療過程中,要及時評估療效,根據反應指導治療,同時密切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盡可能避免嚴重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