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出生在壹個世代耕耘和學習的家庭。他的祖父李雖然不是官員,卻是壹個癡迷科舉的秀才,至少也是壹個中產階級的農民家庭(家裏有幾十畝地)。後來科舉不順利,就在家裏開了壹個圖書室,傳授和培養後代。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雖然在清朝歷史上沒有他兒子出名,但他確實通過了科舉考試,是壹名正式的京官。由此可見,李鴻章是壹個妥妥的官二代身份。這種家庭背景和官二代身份,也讓他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為他通過科舉開始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李鴻章的成功不僅僅是憑借官二代的身份,而是靠個人的努力。道光二十年(1840),17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三年後,李鴻章被瀘州官學選為優秀生,推薦到首都國子監(這種優秀的貢品十分罕見,三年壹次,各省僅有少數)。李鴻章在被選為有功的第二年,即1845年,在順天府參加鄉試,中了84個舉人。同年乙、丙考不及格,兩年後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考第十三名。他才24歲,比父親小13歲,比老師曾國藩小三歲,少考壹次。這說明了李鴻章個人的努力。
青年時代的李鴻章
良好的家庭關系為李鴻章日後的事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雖然李家不是貴族家庭,但由於科舉等因素,李文安和李鴻章父子經營了壹個很好的關系網。
首先,在李文安進士1838變法運動中,有很多後來影響清朝政治乃至中國歷史的實力派人物,其中以曾國藩最為著名。李文安與他們同年考上了進士。當時這種關系叫同年,李鴻章自然可以成為他們的家人,得到這些長輩的教育和照顧。其次,李文安曾長期在北京六部任職。他清正廉潔,有老年人之風,政治聲音突出。因為我結交了壹批在朝鮮當官的士大夫。李鴻章初到北京,就被父親帶去認識這些人物,為李鴻章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礎。
最後李鴻章自己參加了省考和普考,也是人才濟濟。李鴻章同年也與這兩科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些人很多都成了李鴻章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和支持者。看看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當年的李鴻章有多牛逼了:郭松濤、沈葆楨、沈桂芬、張、馬新貽。
良好的家庭背景,加上李鴻章個人好學上進的性格,再輔以李父子經營的良好人脈。即使沒有後來會議的歷史契機,李鴻章也很可能走上以貴族科舉生涯封疆或者封侯拜丞相的輝煌未來。
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歷史機遇,是李鴻章登頂的重要契機。
可以說,不僅是李鴻章,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派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系,都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歷史契機而登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深刻影響了晚清政壇。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滿清政府的常備軍根本無法抵禦太平軍的進攻。面對太平天國的風起雲湧,當時的鹹豐帝不得不允許大清國的官員自己組織團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聞所未聞,很多朝代經常用這種方式來對付無法控制的起義和叛亂。典型的是,東漢末年朝廷無法撲滅黃巾軍起義時,東漢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後來東漢末年和三國的割據軍閥,大都出自這些自組的團練武裝。
李鴻章父子回鄉組織自己的團,鎮壓太平天國。總的來說,多敗不如少敗,但李鴻章在戰爭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統壹軍隊的能力。而且李鴻章在準備訓練和與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認識和結識了很多他的支持者和助手,這些人後來成為了淮軍的中堅力量。
曾國藩的教育和支持是李鴻章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我剛才說過,太平天國的機會不僅是對李鴻章個人。李鴻章之所以能抓住這個機會,脫穎而出,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老師曾國藩。
李鴻章第壹次中考失利後,以小世家的身份加入曾國藩名下,與郭嵩燾、陳耐、帥元鐸等人壹起成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回到家鄉五年後,李鴻章的應永部隊基本被太平軍打散。1859年,李不得不進入他的老師曾國藩的湘軍幕府。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湘軍的創始人和領袖。李鴻章進入曾國藩幕府後,他的老師曾國藩像當年的教育局長李鴻章壹樣參加科舉考試,精心調整李鴻章的用兵之道和為官之道,從而使李鴻章日漸成熟。
後來,在李鴻章組建淮軍的過程中,曾國藩不僅不遺余力地保護他的地位(淮軍初步組建後李升任江蘇巡撫),而且不遺余力地支持他。淮軍剛建立時,曾國藩慷慨地撥出八個營(包括兩個親兵營和程學啟的開營)給李鴻章,要知道當時組建的淮軍只有13個營。如果不是這種師生關系,曾國藩不會這麽大方。
把握時機救援上海,是李鴻章走向巔峰的關鍵壹步。
成功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李鴻章父子早期的經營,加上回鄉辦團練的經歷,以及身為安徽人,這壹切因素,終於給了李鴻章壹個天賜良機。
1860年,太平軍第二次進攻江南大營。清政府在江南的機動部隊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江南的士紳地主紛紛逃往上海。他們害怕太平軍進攻上海,於是自發組織起來向曾國藩求助,富裕的江南士紳紛紛獻血,並提供豐厚的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