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間“八大碗”的菜單基本固定,即大碗三黃雞、大碗黃魚、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
所謂“八大碗”,源於流水席,傳統婚喪嫁娶,乃至社日等,都需聚眾而餐,這是與唱大戲同樣重要的民間慶典,由於場面、桌椅、碗筷等數量不夠,只好采取“隨來隨吃,吃完即走”的方式。
吃流水席,按親疏、名望來決定入席次序,雖有先後之分,但席面內容壹致,以大魚大肉等平常難得之物為主,要求做得快、供得上、分量足、味道基本壹致,以蒸煮為主,用粗瓷大碗盛放,以示量足。
滿族八大碗的由來:
清代流行“滿族八大碗”,它來自關外,即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年豬燴菜、禦府椿魚和阿瑪尊肉,它制作方便,易儲存,行軍打仗取勝後,常以它祭祖,並交士兵分享。
因制作粗放,隨著定鼎中原,又出現了“粗八大碗”,即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和家常燒鯉魚,到後來,又出現了“細八大碗”,即溜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和松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