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的出現可謂是歷史和文化的巧合。這種酸酸甜甜的味道也微微沈浸在故事裏。鹵肉的創始人鄭興文,出生於壹個茶葉世家。他從小就癡迷於烹飪。每當遇到喜歡的菜,他都認真研究,反復研究。他被父親送到恭王府學習烹飪,後來又師從陳彩寶的淮揚菜。廚房也像壹個藝術世界。普通廚師只會做菜,而廚藝大師則將生活和風土人情的思考融入到菜品中。在多年的烹飪生涯中,鄭興文從不拘泥於食物做法的形式,善於將當地文化融入食物的味道中。他的菜很獨特,是家裏各大餐廳和餐桌的常客。
擅長捕捉口味需求的鄭興文,對俄羅斯人的喜好有著很好的把握。有壹次,他根據齊魯風味,創造了壹道名菜——焦炒豬肉條,風靡北京。這道菜很新穎,選了瘦肉,掛了糊。煮炒後外酥裏嫩,鹹鮮可口,表面金黃有光澤。這是鄭興文的妻子非常喜歡的壹道菜。她對其酥嫩的口感贊不絕口,但吃慣了俄羅斯的酸甜口味,卻吃不慣這種鹹口。為了妻子的緣故,鄭興文改變了用可樂炸豬肉條的做法,改用大火煮,用酸甜代替了原本的味道,完全征服了妻子的味蕾。
當時道臺郡的官員經常招待俄羅斯客人,這種改良版的炸豬排逐漸征服了更多的俄羅斯人。壹口咬下去,酥脆綿長,新奇的是除了色香味外,還多了壹點聲音,“爆炸”,清脆響亮,自然,它還有壹個很形象的名字:鍋燒肉。
壹口傳十口,俄羅斯的“爆炸”聲不準確。慢慢的,鍋包肉變成了今天的鍋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