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土家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因此也擁有著它獨特的風俗習慣,下面我們壹起來了解土家族的風俗吧!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11、語言文字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彜語支,是藏緬語族內壹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2、歌舞文化
a、儺堂戲:土家族的壹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
b、擺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禱的壹種活動,壹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c、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壹,且傳統的毛古斯是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壹定場合單獨表演。
3、宗教信仰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4、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壹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
5、風俗節慶
a、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臺,將牛頭像懸掛在歌臺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
b、嫁毛蟲節: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壹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
c、五月節: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
d、趕年節: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壹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
e、舍巴節:“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壹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
f、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壹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g、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
h、調年會:“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壹天。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2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日。第壹個是過春節,土家族過春節,壹般比漢族提前壹、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壹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壹層米壹層肉,’蘿蔔等,合煮壹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壹個節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壹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裏有亡人還要再提前壹天過年,人們稱之為過“趕年”。關於提前過年的來歷,土家人有幾種傳說,但流傳最廣的壹種說法是明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到江漸沿海,參加抗倭,為不耽誤戰事,土家人提前壹天過年,後取得“東南戰線第壹功”凱旋。過趕年便是從那時沿襲下來,讓土家後人不忘記先輩的赫赫戰功。
土家人過年時,要在堂屋神龕下擺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3土家族人有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的特殊民俗。
中秋節裏“打糍粑”“拜月”與土家婚俗有著密切的關系。“天上無雷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土家族人把月亮當作替人牽線搭橋、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紅娘和“月老大人”,中秋佳節是“月老大人”的壽辰,是“月光生日”,於是“打糍粑”,“拜月”祝壽。
土家青年男女戀愛後,姑娘要送給心上人壹條親手繡的“繡花腰帶”和“花鞋墊”傳遞綿綿情意,還用白色的素絹,繡上壹幅“鴛鴦戲水”圖,作為相愛的信物。居住在七曜山腳的黃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湖鎮等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新谷豐收後,“中秋節”這天,丈母娘家喜氣洋洋地把女婿請到家作客,用新產的糯米“打糍粑”,請女婿壹家“嘗新”,品味當年豐收的喜悅,吃糍粑“拜月”賞月,***度良宵。
更富有情趣的是,未婚女婿回家時,姑娘會深情地送給心上人壹個又圓又大的“大糍粑”。糍粑象征姑娘對愛情忠貞不渝,像糍粑壹樣與心上人永不分離,也像糍粑壹樣團團圓圓。姑娘在大圓糍粑上染五顏六色的食品紅,寫著“花好月圓”、“百年鸞鳳”、“永調琴瑟”、“鸞鳳和鳴”等佳句。有文化的姑娘,則在上面題詩,繪上彩鳳凰、喜鵲圖,更富有詩情畫意。
中秋之夜,秋高氣爽,桂香盈庭,月光如水,土家人在山寨吊腳樓前的院壩設香案,擺上月餅、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月神“拜月”,祈求五谷豐登、合家幸福美滿、無災無禍;祈求有情人終成眷屬。然後在院壩飲酒吃月餅、吃糍粑“賞月”。
賞月之後,土家青年男女,趁夜深人靜,結夥到菜園地“偷瓜”,種瓜主人發現後也不能叫罵。將偷來的南瓜悄悄送到久婚未育的夫婦家中,置床上,壹人學嬰兒啼哭,壹人說四言八句吉語祝辭,祝願得瓜主人來年生子,這壹習俗曰“送童子”,寓意“破瓜得子”,若得瓜主人來年生了子女,得設宴請送瓜人和種瓜人以示酬謝。
“偷瓜”送“童子”習俗,還有其神奇的傳說。相傳,古時土家山寨,有壹對年過半百的夫婦,無兒無女,但壹生積德。有壹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天子娘娘路過土家山寨,聽到傳頌老人樂施好善,扶危濟貧的美德後,便將所帶兒女留壹個在瓜棚裏,吩咐山民送給老人。於是山民們將形如娃娃的南瓜,悄悄送到老人的床上,老人去睡覺時瓜破,突然從南瓜裏跳出壹個活潑可愛的嬰兒,老人無比感動,頓時老淚縱橫,後來幸福地度過了晚年。“破瓜得子”後沿襲成壹方風俗。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41、寒食節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壹“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壹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壹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2、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代以後的事。到唐代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4、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存在3種說法。壹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壹說清明節既為鬼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明誌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的介子推。
5、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6、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的清明節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以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5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自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壹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壹天,還要給牛加餐,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用土家語念壹首《祝牛王詞》。
有的《祝牛王詞》這樣唱著:
世界上最好的是妳哩,最苦的是妳哩。
拖了壹年的犁耙,嘴巴裏吃的是青草。
二、三月夜裏哩,落大雨像瓢倒。
主人要摸黑整田哩,火把綁在妳的角上。
雷公也助威哩,吼得地皮也震動了。
主人拼命鞭打妳哩,就搓的纜索已扯斷了。
看看妳那架枷檔的地方,看看妳拖纜索的地方。
活肉變成了死坨坨,妳口裏沒有半句牢騷。
據說念到這裏,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上的壹員神將。壹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壹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壹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壹天吃三餐。
凡人有了糧食,壹天吃三餐,肚子飽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壹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妳到糧食地裏撒些草籽種,好讓糧食地裏長些青草,讓凡人沒事就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壹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裏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邊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
壹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妳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妳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牛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壹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草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6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壹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壹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炮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壹起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制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饑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壹,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裏,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夥,壹起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擡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壹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幹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壹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壹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裏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壹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同進步,***同發展,創造了這裏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臘染,堪稱壹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7土家族把喪事稱為“白喜”。對死亡待有樂觀態度,認為高齡老人去世是“順腳路”,成為生命禮贊、祝福新生的壹種土家巫文化,對死亡是壹種“靈魂不死”、“死後脫生”、“死是福”的生死觀。認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嬰兒降世壹樣可喜可賀。因此,土家族人死後有繞棺、跳“喪葬舞”的習俗,起源於清江流域的武落鐘離山,是壹個勇猛強悍的部落,在清江上遊的鹽陽、夷城等地建立過原始部落聯盟,後來成為了巴國。
跳“喪葬舞”在湖北長陽、巴東、建始、鶴峰、恩施的清江沿線流行。魏晉南北朝時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叫嘯以興哀,“蠻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過的巴人,死了老人,闔族不悲,且把它當作歡樂的喜事,舉辦“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合族舉慶,以祝其功,這在當時當地的漢人是不會這樣辦的,表現了強烈的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意識。
流行的長歌詞是“走進門來擡頭望,桑木彎弓掛墻上”,“三夢白虎當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樂土在下,向王開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從繞棺、跳“喪葬舞”以: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癢、狗吃月、燕兒銜泥、幺妹子姐篩籮、猛虎下山等舞蹈動作,這些舞蹈動作是巴人對他們祖先勞作、生活和娛樂的高度概括,如“鳳凰展翅”,二人背對背,雙臂展開,上下扇動,恰似鳳凰展翅欲飛,其動作含蓄,隱喻力強。擦癢”,二人背靠背,雙手叉腰,左右相對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顫動,穩健明快。
最為壯觀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過後,酒醉舞蹈,人們疲倦欲困時,舞者跳著跳著,忽聽鼓點壹變,二人中的壹個猛然跳躍騰空,壹掀舞伴,然後兩人躬身相對逼視,忽而擊掌、撞肘,前縱後掀,壹躍壹撲,模仿猛虎撲食的各種動作,口裏還發出壹陣陣虎嘯聲,最後壹人被另壹人挽著從頭頂上後弓翻躍過來,其動作形象給人以其祖先為虎的粗獷雄壯的崇敬感受。
其他動作不少是模擬表演他們的先民擲鏢漁獵、廝殺械鬥的動作,如“打上二十壹”中的擊掌,“幺姑姐篩籮”是土家族習俗渾樸、淳厚古雅的寫照。
“燕兒銜泥”,是壹個高難度動作,壹人丟壹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壹人叉開雙腿站立,隨著鼓點的急驟加快,慢慢彎下腰,但雙腿要直,最後以嘴近地銜物,雙手後翹作燕兒翅膀扇動狀,反復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