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是怎麽樣的?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是怎麽樣的?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壹模壹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擴展資料:

餃子宴席:

用餃子來做宴席從壹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當時,都城長安是唐朝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飲食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唐代長安城裏盛行壹種高等級的宴席,叫做“燒尾宴”,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後,進獻給皇帝的豐盛的大餐。

在發現的壹份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燒尾宴”的食單裏面,這個食單就是相當於今天的菜譜、在這個裏面,就發現有壹道叫做“二十四氣餛飩”。就是根據二十四個節氣,來包成不同形狀、不同內容的、這樣的餃子。所以我們認為,今天的餃子宴可能是在唐代已經有了它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