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流傳著“滿漢全席”的說法,說是清朝的禦膳,甚至有人列出滿漢全席的菜單。不遺余力的宣傳;據說已經傳到海外了;其實這純屬虛構。
“滿漢全席”這個名字來源於壹句相聲。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天津演出的著名相聲演員萬滿範編了壹段《灌口》,列舉了大量菜品,深受觀眾歡迎。30年代,我和壹個傻子在北京。與高德明、徐德貴、唐同臺演出的著名相聲演員戴少普,就擅長開這種玩笑(戴少普於40年代初在天津去世),當時還把這段話稱為“壹家報紙的名字”。後來被偽稱為“滿漢全席”。清朝的飯堂裏沒有“滿漢全席”這壹說。當年在北海公園開“仿膳”餐廳的人,確實在清朝的飯堂裏幹過。當時的仿菜確實是清末皇宮飯堂產品的樣子;但從來不提“滿漢全席”,而是老老實實地做了炒肉末(用芝麻餅);頑逗黃兒和蕓豆卷也是餐廳產品的外觀,這是真的。嚴格來說,模仿餐飲菜肴和小吃的做法,是同治光緒年間清朝禦膳的遺留,很大程度上適應了慈禧太後的喜好和口味;既不同於道光時代的調制方式,也不同於鹹豐時代的做法。比如乾隆皇帝有壹個專門做鴨子的廚師,鹹豐帝喜歡吃鴨子。這是清宮美食的傳統,但由於慈禧太後不愛吃鴨子,光緒年間的配餐室對煮鴨子並不十分講究。上世紀30年代,主廚告訴筆者,早年食堂做“全鴨”有47種烹飪方法,後來失傳了壹半。總之,《滿漢全席》的片名來源於《萬人迷》,是壹種相聲,在老北京家喻戶曉。現在80歲以上的人都聽說過“萬人迷”;70歲以上聽說過戴少普的人都可以證明這壹點。
報表2
誠然,“滿漢全席”起源於清代,但並非起源於滿清宮廷,而是源於江南的官辦菜肴。據李鬥《揚州畫舫》記載,“上麥街前後的廟宇,都是大廚房,供六部百官吃飯”。這裏的六部百官餐就是“滿漢全席”的原型!李鬥的《揚州方舒記》是最早的“滿漢全席”記錄。從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滿漢全席”起源於揚州,其實是漢人早就有的飲食代表形式之壹!只是後來被清朝盜為“清朝宮廷特色”!
我們知道,滿族入關前的飲食非常簡單。壹般的宴席,露天鋪著獸皮,坐滿了人聚在壹起,席地而食。滿族人不會做飯。當他們舉行宴會時,他們只是煮大塊的肉。參與者席地而坐,脫刀而食,或者只是停留在原來的飲食!《滿文老當》記載:“貝勒設宴時,還沒有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壹般是火鍋配燉肉,豬肉、牛羊肉配動物肉。最高檔的酒席只有十幾桌,也是牛、羊、豬、動物的肉,用食刀切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