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五年級課本裏的貝多芬是怎樣的?

五年級課本裏的貝多芬是怎樣的?

1803年,他走出了陰霾,寫出了光明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多更好的音樂。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以及優美歡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色彩斑斕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他最後壹部代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的理想世界。1826 65438+2月貝多芬患了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風雪中離開。從未結過婚。29日,殮葬者有2萬人,他們的遺體被安葬在聖麥克斯公墓。

這位作曲家只在世上呆了57年,壹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幾十首管弦樂(埃格蒙特序曲最著名);5首鋼琴協奏曲和1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他協奏曲5首;32首鋼琴奏鳴曲(激情、月光、悲傷、黎明、風暴等。都是最有名的);80首室內樂;歌劇1《弗雷德裏奧》;另壹部劇1;質量2等等。

傳記

比愛更多的是痛苦和憤慨。“羅蘭把第壹樂章解讀為憂郁、哀嚎、哭泣。俄羅斯音樂家奧勒·比伊舍夫(1794-1858)認為第壹樂章是失戀的“深深的悲哀”,就像“上吊的火”。但是,1801是貝多芬和吉沙爾迪戀愛的時候。說這部作品講的是失戀的痛苦,可能不太真實。對於這部作品的解釋,或許俄羅斯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觀點更為合理。回憶起在彼得堡聽李斯特的演奏後,他認為這首奏鳴曲是壹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第壹樂章是溫情脈脈,有時是充滿黑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的歌?魯賓斯坦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仿佛從壹個看不見的靈魂深處,突然升起壹個無聲的聲音。有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悲傷;其他的是沈思,無盡的回憶和陰郁的預兆...“C小調奏鳴曲尤其以‘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聞名。貝多芬曾說,“人們經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比如F大調奏鳴曲(作品78)。”可以看出,貝多芬本人對《月光之歌》並不十分滿意。

熱情的奏鳴曲

當辛德勒有壹次問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作品31 ^ 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的內容時,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後者被漢堡音樂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冠名為“激情奏鳴曲”。(另壹方面,“熱情”這個稱號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賴內克(1824-1910)加上去的,似乎沒有根據。)貝多芬並不認可《熱情》這個標題,但對於這部英雄壯麗的作品來說,這個標題還是挺貼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在莫斯科聽過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多布羅萬(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並說:“我不知道有什麽比《激情奏鳴曲》更好的了,我願意天天聽下去。這是美妙而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是帶著也許是孩子氣的誇耀想:人能創造出什麽奇跡!”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了三個多月。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與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款。那天晚上,德國前駐意大利大使格特爾在維漢姆壹架破舊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激情奏鳴曲》。俾斯麥聽完最後壹個樂章後說:“這是整整壹代人奮鬥的哀號。”他從壹個嗜血野心家的立場理解貝多芬的“熱情”。他曾說:“如果我能經常聽這首曲子,我的勇氣就不會耗盡”,因為“貝多芬對我的神經是最好的”。貝多芬在1801年6月29日說:“我的藝術是用來改善窮人命運的。”如果貝多芬知道地下的東西,聽說他的音樂被俾斯麥用過,那他壹定是死了。

貝多芬的朋友

梅爾策(1772—1838)以發明和制造機械樂器而聞名。1813年秋,貝多芬為梅爾策發明的萬能鋼琴(即機械樂隊)寫了壹首名為《惠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的戰爭交響曲,描述了同年6月21日,英軍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擊敗拿破侖的場景。在Winkle發明(1776—1826)的基礎上,Meltzer曾經創造了今天的萬能拍擊機。貝多芬第壹次采用它,並根據每分鐘的節拍數來標記他的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梅爾策在1810年左右制造的。有壹次,貝多芬派梅爾策去旅行,他寫道,最富有的人是滑稽的大炮,以此來贊美節日機器的創造者。這首象征貝多芬與梅爾策友誼的佳能,後來被貝多芬選入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芭蕾舞臺上的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將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Op.92)稱為“終極的舞蹈”,“舞蹈的最高形式”,“身體運動按照理想形式的最美妙的體現”。據說他曾經想象過,第七交響曲會以李斯特鋼琴伴奏的舞蹈來表現。瓦格納的理想後來被俄羅斯編舞家馬欣實現了。1938年,他將這部交響曲編成芭蕾舞劇,展現壹個寓言式的故事——世界的創造與毀滅:第壹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亂的世界變成了動植物有序的居所。有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仇恨和強奸出現在大地上。壹群男男女女哀悼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上的神和女神對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自得其樂。第四樂章:放蕩與毀滅——人們沈溺於放蕩。上帝看到他們拙劣地模仿著上層世界的歡樂,因憤怒而用火毀滅世界。1938年5月,這部芭蕾舞劇在摩納哥蒙特卡洛首次由俄羅斯的巴西雷芭蕾舞團演出。

歡樂頌和合唱交響曲

1793 65438+10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的法學教授費雪尼克寫信給席勒的妻子夏洛特,信中說:“有壹個年輕人...懷著偉大而崇高的誌向,誰想把席勒的《歡樂頌》壹段壹段地譜成曲子。”這個年輕人就是貝多芬,當時住在波恩,年僅23歲。貝多芬在1798和1812年貢獻了《歡樂頌》的音樂。寫於1812的《歡樂頌》主題,後來被用在1814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前奏曲》(Op. 115)。貝多芬為1795左右的比格詩創作的歌曲《相愛吧》與合唱交響曲最後壹樂章的《歡樂頌》主題在音調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op . 80)65438-0808中以此曲調為主題,演唱了庫夫納贊美音樂魅力的詩歌。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合唱交響曲終曲的壹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寫信給普羅布斯特:“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以鋼琴合唱幻想曲的風格寫成的,但規模要大得多。”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作曲的意圖始於1793,琢磨了30年才最終在《合唱交響曲》中完成。合唱交響曲是在卡爾斯巴德決議後壹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完成的。1824年5月維也納Lentner Thor劇院首場演出期間,觀眾熱情空前高漲。貝多芬出場時觀眾鼓掌歡呼了五次,以至於警察不得不介入。但是背對觀眾站在樂隊裏的貝多芬什麽也聽不見。幸好女低音歌手洪熱牽著他的手轉過身來,“看到”了觀眾的歡呼聲。從第壹次演出引起的不同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的快樂,也就是歌唱的自由,在當時的現實意義是多麽的深刻。

樂聖境界

辛然忘記吃飯了

壹天,貝多芬來到壹家餐館吃飯。點餐後,他突然有了靈感,於是抓起餐桌上的菜單,在菜單背面做了壹首歌。不壹會兒,他完全沈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看到貝多芬如此投入,服務員也不敢打擾,打算等會再為他服務。大約壹個小時後,服務員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您準備好上菜了嗎?”貝多芬像剛從夢中醒來壹樣,立即付了帳。服務員像個和尚——迷茫:“先生,妳還沒吃飯呢!””“不!我確定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不聽侍者的反復解釋。付了菜單上的價格後,他抓起寫滿筆記的菜單沖出了餐廳。

每天進入這個國家

晚年,貝多芬曾聽壹位朋友演奏他的C小調變奏曲。聽了壹會兒,他問:“這是誰的作品?”“妳的。”朋友回答。“我的?我寫了這麽笨拙的歌?”然後他補充道:“啊,貝多芬是個傻瓜!”歌德對席勒的評價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周都在變化和成長。每次見到他,總覺得他的見識、見識、見解都比上壹次有所提高。”貝多芬甚至壹度想毀掉自己年輕時寫的歌曲《阿德萊德》和《降E大調七重奏》(Op. 20)。這絕不是偶然的。像貝多芬,真的可以說是“五十知四十九錯”。

讓對手無法抄襲。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與波恩的布勞寧家族交了朋友。這個家庭的女兒叫ereo nole(1772-1841),兒子叫Rolenc (1777-65438+)。10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了維也納。因為臨行前的壹次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後有壹年沒有給埃羅諾爾寫信。1793年,他把自己在維也納發表的第壹部作品(其中壹部分是在波恩寫的)的書名獻給了《愛若諾勒》。這部作品是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壹幕中以費加羅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 165438+10月2日,貝多芬寫信給Ereonole,在最後談到鋼琴部分技術難度較大的顫音,說:“維也納有些人,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會把我風格中獨特的東西錄下來,算作自己的。如果不是看透了他們的行為,我是不會寫出這種音樂的。我知道他們的音樂很快就要出版了,所以我決定先下手為強。但我還有壹個原因:我想打敗那些維也納鋼琴家,他們中的壹些人是我的死敵。我想用這個來回報他們,因為我預料到我的變奏會到處遇到所謂的紳士,讓他們看起來壹塌糊塗。”不久之後,貝多芬公開演奏了這首曲子,顯示了他高超的鋼琴技巧。

對作曲的嚴謹態度

門德爾松曾經公開了壹份貝多芬的手稿。這張稿紙上,有壹個地方改了又改,貼了十二張小紙片。門德爾松把這些小紙條壹張壹張地打開,發現最裏面的紙條(最初的想法)和最外面的紙條(第十二次重寫)壹模壹樣。當初,中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為了“春風綠於江南岸”這句話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設想了幾十種方案才最終敲定。正是因為古今中外傑出藝術家的創造精神,後人才能欣賞到如此感人的藝術作品,作曲對於貝多芬來說是壹項非常辛苦的工作。當他創作歌劇《費德裏歐》時,他為其中壹首合唱曲草擬了十種開頭。人們熟悉《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的主題動機,在他的草稿中發現了十幾個不同的想法。貝多芬經常帶著筆記本,走路的時候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突發的靈感。這很像中國唐代詩人李賀。

偏旁特征

貝多芬和他的前輩們

“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貝多芬的老師,但老師和學生之間總是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分歧。海頓非常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無法容忍貝多芬大膽創新的精神和不羈的個性。所以兩人分手只是時間問題。歌德和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希米亞相遇,並在壹起度過了壹個月。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卻沒有建立起友誼。貝多芬非常欽佩歌德的天才,但他不能容忍歌德的壹些做法。壹天,他們壹起出去散步。在路上,我看到奧地利女王領著壹群王室成員和他們朝相反的方向走去。歌德沒有理會貝多芬的壹再勸阻,立即恭敬地站在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妳不必這樣做。貴族們的作風愚蠢,只能說明他們的平庸和無能。.....他們可以把勛章別在任何人的胸前,但這個人永遠不會變得更好。他們也許能用七三件產品使壹個人成為平民,但在任何時候他們都不能使歌德或貝多芬……”然而,歌德不僅僵硬地站在路邊,臉上也開始露出謙卑的笑容。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說什麽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昂著頭,繼續往前走。結果認出貝多芬後,奧地利的皇後和王儲率先向貝多芬致意,並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擡。事後,貝多芬悲傷地對歌德說:“...妳太尊重他們了。”即便如此,貝多芬仍然對歌德懷有極大的敬意。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使用的談話本中發現,他禁止別人以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他曾告訴人們,他願意為歌德“犧牲生命十次”。但歌德壹生都無法原諒貝多芬,態度冷淡,有時甚至冷酷無情,令人十分費解。

“給豬彈鋼琴”

鄙視權貴是貝多芬的壹貫性格。貝多芬的壹個朋友,利·辛諾夫斯基公爵,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官邸的法國軍官演奏,但是貝多芬沒有同意。公爵終於板起臉,把“邀請”改成了“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拒絕了,而且回國後,他發現了利·辛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壹個半身像,並把它摔得粉碎。然後,他給公爵寫了壹封信,信中寫道:“公爵,妳只是碰巧成為了公爵;我成為貝多芬是因為我自己。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多像妳這樣的公爵,但我貝多芬永遠只有壹個!”貝多芬同樣厭惡上流社會富人的奉承。在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歐洲普遍存在“收集名人私人物品”的趨勢。有壹次,壹位伯爵夫人向貝多芬要壹束頭發作為紀念。貝多芬對此非常不滿,後來用紙包了壹束山羊胡子送走了這位女士。而伯爵夫人還蒙在鼓裏,以為自己真的得到了孩子。有壹次,幾位貴族有幸邀請貝多芬壹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還不錯,但他漸漸發現,這些貴族並不在意他的表演,只是想在飯後“裝點門面”。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憤怒地留下壹句話:“我對給豬彈琴沒興趣!”“之後,我就走了。

“黑名單”上的人

19世紀2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革命進入低潮,民主共和派遭到無情鎮壓。維也納也是如此。但貝多芬無視特務和間諜的監視,經常去小旅館會見從事地下活動的共和黨人。這使他成為維也納警方密切關註的對象,他的名字出現在秘密警察的“記錄名單”中。面對這種情況,貝多芬還敢公開詛咒回國的奧地利皇帝:“他(指奧地利皇帝)應該被吊死在第壹棵樹上!”"

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進步的思想給了他很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世界的帷幕。——我堅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人自由,痛恨封建專制的壓迫。雖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著名作曲家生活在相近的時代,但貝多芬的思想顯然與海頓、莫紮特不屬於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受辱。雖然他偶爾被激怒,但他總是聽天由命。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很少能讓他興奮,他的音樂也始終與鬥爭絕緣。莫紮特的精神痛苦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於反抗,寧願貧窮也不願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後,往往能感受到壹絲痛苦、憂郁和悲傷。只有貝多芬,他不僅憤怒地反對專制的封建制度,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1782-1792)的創作多為小型鋼琴曲、二重奏、歌曲等。可以說這壹時期他還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在維也納的前十年(1792-1802),他的著名作品只有《悲傷》、《月光》、《克羅齊奏鳴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此期間,他對社會政治問題有了進壹步的認識,也能實現他試圖探索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期,這壹時期後來成為他的“英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