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的同壹天,常州人會在早餐吃無餡的粽子。大湯圓是春節前做的,用冷水泡到端午節。
清明那天,把大湯圓拿出來,切成塊,放在油裏炸,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者鹽。有些人會在裏面放壹些柳葉,意思是加“綠”。
2.蝸牛
青團本身就是甜食,多作為早餐或配餐,而螺螄是清明餐桌上的“重頭戲”。由於清明期間氣候溫度適中,此時的螺螄幹凈可口。在常熟,人們會時不時邀請兩三個朋友聚在螺螄館,吸著螺螄,講著各自的家庭故事,別有壹番風味。
清明節是吃蝸牛的最佳時間。因為此時螺螄尚未繁殖,最為肥美豐滿,所以有“清明螺螄抵壹只鵝”之說。蝸牛的吃法很多,可以用蔥、姜、醬油、料酒、糖炒。也可以煮,挑螺肉,可以拌,可以喝,可以爛,可以煨。如果吃的得當,真的可以稱之為“壹螺不如千物,美酒不如佳肴。”
3.綠色和白色的餃子
在清明節期間,吳地壹直有吃“綠白餃子”的習俗。在無錫梅村和洪山地區,當地人還用鮮肉、豆沙和芝麻做餡,象征著武帝的祖先太伯的高尚品格。
清明節前,小麥長勢旺盛,麥葉不老不嫩。把從地裏割下來的麥葉洗幹凈後,放在石臼裏搗碎,裹上布使勁擠,流出綠色的汁液。在青汁中加入適量石灰水,顏色會更綠更嫩。
包餃子和糯米粉的時候,倒點青汁進去,揉好的米粉會變成青色。餃子會放在爐子上的大蒸籠裏蒸,整個爐子都是麥香。出籠蒸的時候,如果用刷子蘸上熟油,均勻地刷在湯圓表面,綠色的湯圓會碧綠如玉,更加誘人。
4.荀子
老南京吃“冷器皿”,叫痱子。痱子是用油和小麥粉揉成細條,繞成環形,油炸而成。春天去郊遊,帶上防寒裝備,邊吃邊遊,或者加糖用開水沖泡著吃,各有風味。
在漢族地區流行的痱子,有南北方的區別:北方的痱子大方自由,以小麥粉為主料;南方痱子制作精致細致,以大米和面粉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痱子種類繁多,風味各異,尤其是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自治區。
5、清明淚
“清明節,流淚吃清明……”在衢州常山和華凱的農村,流傳著這樣壹首童謠。尤其是常山縣東安鄉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淚”是家家戶戶紀念祖先必做的涼菜。這個習俗已經流傳了1000多年。
為了紀念祖先王傑,村民們把米線做成圓圓的小淚珠,只有在清明節才制作和食用。清明淚看起來像小湯圓,吃起來卻完全不壹樣。沒有艾葉,顏色是白色的,像珍珠壹樣無瑕;夾雜著艾葉,色澤翠綠,深似玉,這種小吃還有淡淡的香味,入口香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