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他們已經老了,我很難過,同時我也決心更加孝順。
今年春節,父母想讓我陪他們去海南旅遊。他們需要我的保護和照顧。我當然責無旁貸,但從出發到歸來,我和父親經常為找路的事吵架。他基本上反對我的安排,而我媽媽同意他。這壹切讓我很沮喪。
我的父母和我總是相處得很好。他們的親情很濃,對我們也很好,催我們盡快生個孩子給他們當玩具,說孩子三歲上幼兒園之前,他們就把東西都打包好了。
但是他總覺得我在他們家太客氣了。他說的話讓我又氣又委屈。我只是不習慣婆婆為我做這麽多事情。
她壹到我家,就會幫我打掃衛生,經常主動給我織壹件毛衣。我感冒了,妳來給我熬中藥。它總是讓我感動,但我不知道如何拒絕。我可以告訴她這個房間很亂,但是我很舒服。我每年都會買很多毛衣,完全不需要手工編織。中藥太難吃了,我也沒病!
我和她壹樣,突然發現父母老了。最重要的變化是我和父親的關系。他把自己當父親,教了我30年。突然有壹天,他開始征求我的意見,然後我就覺得我在家裏說的越來越多。作為父母的獨子,我感到壹種強烈的責任。
說實話,我們計劃要孩子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為了父母著想,因為有了孩子他們會安心。
他們的家庭情況和我們有點不壹樣。我公公退休前很忙。她很獨立。她從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不習慣依賴別人。雖然她對父母很孝順,但態度有時有點生硬。我去海南和公公吵架,認為她把太多想法強加給父母。她對我父母很好,但是太客氣了。
她壹生病,我父母就來看望她。他們走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她堅持要我帶他們回去。都在同壹個城市,交通也很方便,但是我把父母接回家,只剩下她壹個人。她對這件事很不高興。她說這麽晚送父母回家。萬壹出事了怎麽辦?父母有自己的空間和想法。雖然他們已經60多歲了,但他們並不覺得自己老了。我們只需要跟著他們,讓他們開心。
穆老師:
人到中年都會感嘆,覺得父母老了,孩子茁壯成長。有人曾經無私地為我們撐起天空、綠蔭和沃土,為我們遮風擋雨。當我們能撐起壹片天空的時候,在我們的樹蔭下,應該有老人的幸福和孩子們的歡笑。人到老年或中年,如何適應社會和家庭的角色轉換?
東方社會不是壹個鼓勵高度分化的社會,潛意識裏對家庭的需求非常強烈。西方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沖突多是權力沖突,東方心理學家認為是家庭沖突。西西家看似沒有東東家親密,其實內部依賴性很大。這樣的家庭需要通過壹些不壹致來維持情感平衡,否則,就會形成“紐帶”。他們潛意識裏覺得“黏合”不好,會阻礙他們的人格發展。所以西西的父母忙於社會工作,這給了她很大的信任和自由。
這個家庭內部的親密模式是保持差異和距離。她和父母之間不愉快的爭吵和憤怒都是家庭的需要,積極的溝通可以突破他們之間的矜持距離。憤怒的內在信息是“我愛妳,我在乎妳,我對妳有期望和要求”。對西西東東的父母客氣,似乎是心理防禦和不安全感的結果。其實應該是親密度的問題。她需要和別人保持適當的親密距離和個性空間,這是她的權利。與他人的距離感是壹種內在的需要。有的人需要和自己愛的人更親近,有的人需要放松,不想那麽糾結。
如果西西想和東東的父母形成和諧的關系,她需要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我們要認識到,任何親密的內心模式都是建立在童年時期與重要的人(父母、親戚、朋友)的親密關系之上的。長大後,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是完全自由的,可以重新選擇更親密的模式。不自覺地尋找童年的痕跡,重復自己內心的經歷,是西西在新的家庭關系中的心理困境。
穆夫人:
穆老師,我不反對妳把西西的不舒服當成心理防禦,但是我覺得東東有他自己的問題。父母按照西西的內心情感模式接受東東沒有錯。相反,她不自覺地需要保持壹定的親密距離來維持和平的關系。這就是西西如何用真實的自己面對新的關系和人生。為什麽東東覺得老婆太客氣了?因為他可能會把正常的差異解釋成問題。他無法認同西西的親密模式,但西西在這種模式下生活成長了30年。
其實婆婆對媳婦好,想著對兒子好,媳婦對婆婆好,是對晚輩的壹種尊重和距離,也是雙方的同意。希望事情在父母面前能更隨意,有壹個好的動力,結果卻憑空制造了壹個問題,增加了老婆的壓力。可以說欲速則不達。想想看,東東的親密模式和西溪明顯不壹樣。在東東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壹致性和相互認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親“教訓他”30年才有可能。他會說生孩子也是為了“讓父母放心”。如果他像西西的父母壹樣對家人大喊大叫,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原諒,但是西西的父母只是生氣,西西的家庭關系更加靈活包容。
從心理分化理論來看,東東的家庭分化比西西低,性格比較柔和。當然,這更符合東方的倫理色彩。但在這樣的家庭裏,內心的緊張不是低而是高。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親密,要麽假裝不知道,要麽壓抑內心的沖突和分歧,要麽真的無意識的壓抑。任何親密關系都是壹把雙刃劍,愛著的同時也會有剝奪、強制、限制。在西西的家庭裏,沒有對分歧和矛盾的恐懼。如果我們接受獨立和差異,那麽限制肯定會更少。有些不壹致似乎沒什麽大不了的。有了緊張,每個人都會得到自由的釋放,內心的壓力也會少壹些。我喜歡孩子可以和父母自由爭論,是壹個爭權奪利的家庭。我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