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民國軍人吃不飽飯?

為什麽民國軍人吃不飽飯?

中國軍人連三碗飯都吃不下。自袁世凱駐訓以來,軍隊采取“糧餉結合”的方式已有30余年。

袁世凱練兵之初,軍餉被稱為“以工換糧”,軍餉和夥食都在同壹軍餉中。比如最低等的“副兵”,每月發4.2兩銀子,每月從“死米價”中扣除9兩銀子,用於購買大米、面粉等主食。雖然剩下的3-2-3元是工資,但是夥食費和柴火費還得再扣。所以月薪要存壹個月,壹月的工資要存到二月初。連壹月的夥食費和煤氣費都平攤,剩下的都在妳手裏。

北洋軍寧願多拿錢,所以夥食普遍較差。以清末鎮守京畿的六鎮為例。主食要麽是爛米,要麽是混著石頭沙子的小米,副食往往是蔬菜。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肉。建國初期,北洋財政困難,習慣了還債,夥食每況愈下。

也有例外,比如服兵役。只有馮軍的食物更有優勢。關內便宜的糧食是綠豆和小米,關外卻盛產大豆。軍用廉價黃豆煮高粱粥營養美味,兵強馬壯。

當時最好吃的是軍校。保定軍校的飯菜固定在4.5元,提供最豪華的飯菜:早餐稀飯,每人兩個饅頭,壹盤黃豆、豌豆或鹹蘿蔔,什麽稀飯都行。

黃埔軍校早期,列兵月薪10元,折合白銀六兩。坐月子,規定六塊錢是固定夥食費,夥食和飯館壹樣好:大米粥、饅頭和小菜、炒花生、糖、蘿蔔幹、炒豆腐等等。或者早上四色蔬菜罐頭。夥食費花不完,學生月底能拿兩三文錢。

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門頒布了《軍隊平時布施條例》,首創了“分糧分薪”的新概念。

“分餐制”的主要變化是餐費不再從軍費中扣除。比如私立7.5元,工資困難的國家拿7.5元。大米“主食”由後方兵站積極調運補給,每人每天發給25兩大米或26兩面粉。這就是“主食補給系統”。買菜燒柴的費用分攤到“副食費用”裏,也就是C的壹般副食費用,每個月0.5元。

軍隊自帶大米,大量采購,不進行再生產,可以避免戰場供應不足的問題。但米線重量可觀,運輸壓力大。駐地指揮部必須在戰場周圍修建大量糧庫,然後開出長長的站線深入戰場。被稱為美國“鐵肩隊”的農民工,壹站壹站地扛著米線奔赴壹線。為了方便人力運輸,抗戰時期米、面的計算改為“大袋”。每“大袋”大米80斤,壹個農民工扛壹袋。大戰中,來回運米的擺渡人比數百裏外的廣闊戰場上的作戰部隊還多。如果戰局不利,大部隊開進,倉庫就不得不燒掉辛辛苦苦得來的糧食,以免補貼敵人。對於後勤部門來說,“主食供應系統”是壹場無休止的噩夢,所以壹拖就是五年。

“現行主食供應體系”受阻,部隊只能三碗飯碰碰運氣。

到1940,我終於下定決心,克服壹切困難,實現“費用分成”,直接給部隊送米粉。壹個軍人能不能吃飯,取決於站監的能力。

鄂西戰場是運糧的經典。釷

大米價格上漲是壹個大問題。軍政部無法供應足夠的大米,只好采取壹個小動作,將《軍隊平時給予規定》中的“大米”改為“精米”。蔣介石的第四十五炮兵團嚴重缺糧。軍需部糧食處處長吳松青親自調查,發現主要問題是碾米。壹次碾成帶糠帶殼的生米,碾耗為7%,兩次碾成精米,碾耗為14%。加上1%的運輸損耗和2%的洗米損耗,即使25公噸大米只碾米壹次,也只能進口22公噸。士兵吃25兩,直接給的只能是碎米。只是換米導致開支驚人,董事長大怒也只能蒙混過關。

北方常用面食,兵部把面粉改成生麥。磨麥也很有講究。胡宗南招兵三十萬。“薪師”之前,軍隊有段時間壹天三碗小米粥,餓得連工事都建不起來。主食補充後,糧食局調撥生麥,壹般是100斤,磨成75斤面粉。在胡宗南,它研磨麥麩,將100斤粗面粉磨成90斤,蒸成13個雙長饅頭,俗稱“杠鈴饅頭”,每餐壹個,以支撐官兵體力。

“薪師”使部隊能吃三碗飯,維持基本體力,但副食是個難題。

副食的成本永遠趕不上物價。軍政部要求地方政府以“平價”供應副食品。“平價”壹般是市場價的壹半,菜商不願意執行。

“平價”副食也講究吃什麽。東北軍的經驗表明,最適合部隊吃的菜是富含蛋白質和油脂的大豆,所以軍需部門規定特重型大豆的“副食配給”要求每個人每月吃2斤和20斤的大豆、植物油和蔬菜。蔬菜可以犧牲,所以給代金券。如果妳買不起,那就看妳的了。

壹般的軍隊只能靠陸軍首長的創造力。5軍軍長邱清泉是改良副食的高手。他要求部隊種蔬菜、瓜、豬、羊。壹個鄉下人自己種菜養豬不容易,但邱清泉經營得有條不紊,各公司互相競爭,成功地養了兵。

蔣介石對邱清泉的訪問很贊賞,經常以此為例,但部隊也有困難。駐紮在主席住處附近的196師夥食很差。蔣介石把代理老師李叫來,罵他:“人家有辦法,妳沒有辦法。”李大丹反駁道:“在重慶誰都沒辦法。地上全是石板,所以他們種不出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