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力的變化。夏商周生產力提高,處於石和石結合的時代。除了木頭、石頭和骨頭,還有少數青銅工具,西周晚期出現了鐵。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了鐵器和牛耕,以奴隸集體勞動為主。
(2)經濟活動。夏、商、西周時期的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都有很大發展。青銅鑄造是主要的手工業部門,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和武器,但後來開始向生活和工具發展。紡織業、玉器加工業、陶瓷業、漆器業有所發展,後來的食用鹽業、釀酒業也有很大發展。與此同時,商業、交通和城市也得到發展。
商周時期的青銅制造
從使用石器和木制品到制造青銅器,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史上的壹次飛躍。夏朝的青銅制造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的繁榮時期,青銅器的數量和種類都是空前的,這是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的主要依據。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產品數量多,品種多。到了西周,產品發展到日常生活。這些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青銅器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夏商周時期的交通
夏朝交通工具大發展,出現了專門從事車輛制造的“車陣”。《左傳》記載大禹曾開九路。到了商朝,輻射整個統治區域的交通網絡開始形成。西周的交通是在商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周朝對道路的維護和管理采取了系統而完善的措施,與交通道路有關的官員很多。交通的發展促進和體現了三代人的商業發展,增強了各地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有助於統治者加強統治。
三。夏商周時期的農業發展
夏商周時期的農業是在原始農業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夏商周時期,農業成為主要生產部門,統治者非常重視發展農業,農田水利大發展。這壹時期的農作物品種增多,到了西周,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大多出現。農業技術也有所提高。人們已經知道如何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而且,還有更發達的歷法來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
擴展數據
商朝的經濟發展
農業生產發展
目前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商代使用的農具主要是石頭、骨頭、蚌類等制成的鏟、斧、鐮、刀等。偶爾發現壹些銅鈸、銅鏟等青銅工具,但不壹定用於農業生產。
田字的甲骨文顯示,廣平的原野上有壹大片相連的方形熟田,這些熟田被定期清理。甲骨文《新疆論》中的“新疆”二字,象征的是被丈量和劃界的田地,“田疇”二字就像田地中的轉折點,當然不是廣泛耕種。這些按照《新疆條例》的規則耕種得很好,並配以灌溉溝渠的方形田地,就是後來的礦田。
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杜毅壹帶,由商王公直接占有,也分布給近親和貴族。其他貴族也在封地中管理這樣的田地,但規模較小。在首都之外,商王經常派他的臣民去更偏遠的地方開墾土地。
手工業的發展
商代鑄造工場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比農業更為突出。其中,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制造技術的高度發展更集中地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技術水平和時代特征。
在殷墟和鄭州商城遺址中,發現了供奉皇室的青銅鑄造作坊。當時這些作坊有詳細的分工,有世代從事生產、擅長專業化的工匠。生產規模之大,技藝之高,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商業的發展
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在各生產部門內部分工日益鞏固和復雜的情況下,商朝的商業也有了壹定的發展。
周朝滅商後,據周公說,殷人中有人是“牽牛遠侍賈,孝養父母”。這些人是從事長途販賣貿易活動的商人。
在銀都和其他重要城市,貴族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壹些珍貴的物品,如龜、貝、玉、珠寶、青銅、毛皮、牙皮、絲綢等等。除了讓奴隸自己在私有工場生產之外,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從其他地方來。有壹部分是各地貢獻的,有很多是交換的商品。這些商品主要由壹些專業商人販運,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夏代的農業生產
夏朝的中心地區位於黃河中遊,氣候適宜。谷,也叫黍,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之壹。主要的收割工具是石刀。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兩圓孔相對,壹刃。風格很像後世北方用來捏谷穗的“鐵爪鐮刀”。二裏頭遺址還出土了壹些月牙形的石鐮和蚌鐮,也是當時主要的收割工具。石鐮和蚌鐮不僅能收割谷穗,還能收回谷穗的莖稈,說明當時的農業已經脫離了原始狀態。
當時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檠和石鏟。在二裏頭遺址的地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都可以看到雷姆留下的痕跡。古書記載,大禹“持壹畝地,造福於民”。雷是木頭做的。從墻土上留下的痕跡來看,其形狀大致分為木柄壹端的兩叉,主要用於挖掘。二裏頭和洛陽垂裏遺址(相當於二裏頭早期)的四個文化層中都有石鏟。錘李的石鍁是磨扁的,上緣窄,兩邊寬。為了安裝木柄,在鏟子的中間鉆了壹個孔。在黃土平原的疏松土地上,這種木壘和石鏟承擔著挖掘地面的主要任務。
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現可能是在夏朝之前。在河北邯鄲勾踐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水井。到了夏朝,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多。洛陽垂裏、偃師二裏頭都發現過水井。垂裏的水井呈圓形,直徑1.6米,深6米多。在這口古井中,發現了高領罐、直領罐等遺物,可能是當時往井裏抽水遺留下來的器物。二裏頭壹口井呈長方形,長1.95m,寬1.5m,深4m。
上圖,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證明不是洞穴。墻上有對稱的腳坑,是挖井和撿井工具用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變追逐水源、無限遷徙的生活,使人們長期定居在壹個地方成為可能,定居生活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水井也可以澆地,但是,當時的條件不可能有大面積的水澆地。
這壹時期出現了大型陶瓷容器。比如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大口尊、甕、大陶罐,與龍山文化早中期的器物相比,確實是龐然大物。這些大器皿中的壹些應該用來儲存食物。只有隨著農業的長足發展,才有必要制造大型容器。
在這個階段,特殊的酒器也出現了。在二裏頭遺址的壹些墓葬中,有細長的古,有管流的[他],有三足空耳的[桂],說明當時飲酒非常盛行。據壹些文獻記載,古代用黃米作“酒”,是夏朝第六任國王邵康發明的。我們知道,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沒有可觀的糧食收成是不可能大量釀酒的。因此,從特殊酒器的普遍出現可以推斷出農業生產發展的概況。
以青銅鑄造為主的手工業
從朱霞九鼎的傳說來看,夏朝的青銅器制造業應該非常發達。墨子庚戌說夏末“名利歸山川,陶鑄歸昆吾”,《左傳》宣稱“夏有德,物遠畫,金九致力牧,鑄鼎樣物”。雖然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青銅鼎,但發現了許多其他種類的青銅器,二裏頭遺址的青銅爵鑄造技術水平相當高。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時,封他們為“黃”。春秋時期,宋朝人通過魏地叛逃出逃,被魏人圍困,只能讓他離開“夏後氏卷”。這些都說明夏朝的美玉對於後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玉器種類繁多,其中玉柄狀器皿的末端浮雕成動物的頭部形狀,六節器皿上雕刻有動物的面部圖案和花瓣圖案。雕刻作品非常精細,代表了當時的制玉技術水平。《所作事,十傳》壹文說,於所作禮器是“朱外墨內畫”。這個祭祀用的器皿據說是漆器。有平底漆盒、漆豆、漆琺瑯等。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漆器,顯示了當時的制漆技術。
商朝以其輝煌的青銅鑄造業而聞名。這些年來,出土了成千上萬件商代青銅器,其中許多形制簡單奇特,厚重渾厚,紋飾復雜,是商代文明的象征。商代早期鄭州二裏崗遺址出土了多種青銅器,還發現了兩個鑄銅作坊。商代晚期的青銅鑄造可分為兩個階段。康定以前的青銅器都是方形的,如方鼎、方毅、方尊等等。青銅器的棱角往往用葉緣裝飾,以增強器皿的莊嚴和宏偉。這個階段的青銅器大多沒有銘文,或者只標明主人的姓氏。後五邑階段,器物的形制發生了許多變化,如鼎足由原來的圓柱形變為中間略細的蹄足形,爵由平底變為深腹圓底。現階段40字以上的碑刻較多。殷墟發現的銅礦石是孔雀石,最大的重達18.8kg..商人所需的銅和鉛可能產於豫西和山西南部,而錫則來自南方。開采出來的礦石必須冶煉成銅以備後用,甲骨文中稱之為“鑄黃爐”。殷墟有規模較大的鑄銅遺址,面積超過654.38+0萬平方米。當時鑄造青銅器要經過制模、翻扇、鑄造、修邊等工序。鑄造大型青銅器往往需要上百人甚至上百人的共同努力。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腳是整體鑄造的,而鼎耳是在鼎身上模壓、翻轉、鑄造的。它的鼎身由四根腹板、1根底腹板、1根芯座和四根門腹板組成,所需金屬材料在1000 k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