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方法不對,溝通有問題。想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自己。
第壹,以認真的態度
媽媽陶陶做晚飯,壹邊盛飯壹邊喊陶陶:“吃吧,別玩積木了!””我壹連喊了幾次,但陶濤沒有回應。現在,陶濤的媽媽很焦慮:“妳聾了嗎?叫妳吃飯的時候沒聽見。把積木收起來,洗手吃飯!”陶濤在清理積木時沖媽媽做了個鬼臉,而陶濤的媽媽則氣得嘮叨不停,還幫著孩子們清理積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心裏並沒有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溝通對象。我們通常在忙著做事情的時候大喊大叫。例如,您必須滿足以下情況:
讓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妳可能在玩手機;要求孩子讀書的時候,妳可能在看電視劇;當妳讓妳的孩子洗漱時,妳可能正在玩遊戲.....這種溝通肯定不行。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端正態度,認真對待。比如妳讓孩子吃飯,妳可以走過去照看孩子。孩子發現妳在身邊,會問妳“怎麽了?”這時候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飯好了。我們該吃飯了。把積木收起來!”“這樣效果肯定好很多。在這種交流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視。
第二,關註和理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和大人不壹樣,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會表現在臉上,包括哭,笑,發脾氣。如果他們能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在溝通上會更好。
在孩子不聽話,情緒激動的時候,跪下來抱抱孩子,告訴孩子:“媽媽能理解這種心情。”這樣孩子的情緒會緩解很多,然後溝通會更有效。
第三,不要總是點單。
其實我們並不比我們的孩子優秀。我們只是比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經驗。不要覺得孩子養了以後欠我們的,不要老是發號施令。時間長了,我們的孩子會感到壓抑。學會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做會讓妳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好,也有助於孩子度過青春期。
第四,更有耐心
周末想帶孩子出去玩。我走的時候,很多人說:“快點,別磨蹭了!””然而,幾個家長說,“沒關系,兒子,慢慢來!“當妳開始試著說這個,做這個的時候,妳會發現,原來那個討厭淘氣的孩子原來是那麽可愛。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不容易溝通,而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大人的立場上問孩子。別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