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1的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當之無愧的“老大”,近年來發展速度快如光速。2017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超越國內市場平分秋色的比亞迪,差距拉大。
據權威機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電池聯盟”)統計,今年6-6月在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裝機量達到2.29Gwh,占國內市場的48%以上,遠遠落後於占14.05438+0%的比亞迪和占9.53%的LG化學。
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崛起這幾年也是國內乃至全球動力電池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壹年。
放眼全球,中日韓的動力電池企業現在占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通過觀察中汽協、電池聯盟發布的上半年動力電池行業數據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已經不再是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壹家獨大的舞臺,而是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動力電池企業?江湖爭搶市場。
動力電池企業“三足鼎立”亮相
回到2019年,是國內動力電池格局變化的關鍵壹年。
在這壹年,由於補貼的下降和汽車市場的下滑,原本位居動力電池企業前列的沃特瑪、國能電池相繼倒下,壹大批缺乏R&D能力、盲目擴張的電池企業要麽巨虧,要麽破產。
據中汽協統計,2016年約有200家動力電池企業進入工信部名單,2017年這壹數字降至90余家。業內人士預測,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將只剩下20多家,90%以上的動力電池企業將被淘汰。
大規模的洗牌給國內電池生產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幸存”下來的電池企業產量並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壹位車企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毫不誇張地說,前兩年我們車企在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買的電池都要'排位',因為買國外電池沒有補貼,動力電池這種核心部件國內企業選擇太少。”
在這種情況下,主管部門提前取消了保護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白名單”,並於2019年6月宣布,包括特斯拉、奔馳、豐田在內的所有搭載國外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都將獲得補貼。這意味著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失去了政策的“保護傘”,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正摩拳擦掌“殺回”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特斯拉的國產化為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今年上半年,國產特斯拉model3國內銷量突破4.5萬輛,占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23%。銷量喜人的特斯拉,伴隨著動力電池供應商LG化學和松下國內市場份額的看漲上升。
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前三名分別是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比亞迪和郭萱高科,但沒有國外電池品牌進入“前三”。今年上半年,韓國LG化學和日本松下位列動力電池“四強”,僅次於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亞迪。
據電池聯盟統計,上半年,LG化學、松下、三洋等5家外資動力電池共裝車5.7萬輛,比2019增長近25倍,占動力電池總裝車的16.5%,產品均為三元電池。
三元和磷酸亞鐵鋰仍然是主流的技術路線。
按照正極材料分類,動力電池包括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錳酸鋰電池和鈦酸鋰電池。
由於磷酸亞鐵鋰和三元電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各有優勢,近年來,在乘用車、專用車等領域發展磷酸鐵鋰電池,在乘用車領域發展三元電池,已經在業內達成共識。
根據中國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的預測,面對不斷下降的補貼,國內車企開始追求更高的續航裏程以滿足市場需求,三元鋰電池將在乘用車領域備受追捧。
據電池聯盟統計,今年上半年純電動乘用車裝機量為11719Mwh,占全部車型裝機量的近七成。其中,主流純電動乘用車均配備三元電池。上半年三元電池裝機量同比下降超過37%。
同時,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占總裝機容量的95%以上。其中,三元電池銷量為12619Mwh,同比下降47.2%;磷酸亞鐵鋰銷售8526.4?Mwh同比下降25.6%。雖然上半年新能源市場不景氣,但三元電池仍占據近60%的市場份額,剩余市場份額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
三元電池作為目前主流的技術路線之壹,已經成為“三國殺”的壹個焦慮點。據業內人士透露,雖然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電池企業在動力電池產能上占據優勢。而日韓企業在電池基礎研發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優勢,日韓企業在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上實現了自動化,在電池的壹致性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頭部效應明顯?成本壓力巨大?
業內人士預測,日韓電池企業回歸中國市場,將搶占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
上半年排名前10位的動力電池企業中,除了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AVIC鋰電外,比亞迪、郭萱、李紳等其他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市場份額下滑,競爭日趨激烈。
據中汽協統計,65438年6-6月全國動力電池企業僅59家,較去年同期減少5家。前五大電池公司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前十大公司占據了國內市場的93%。隨著日韓電池企業的“攪局”,頭部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這場動力電池淘汰賽可能還會繼續。“生存”成為本土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曾表示,如果本土電池企業在技術和成本上趕不上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可能很快就會被市場拋棄。隨著補貼的下降,動力電池企業“降本增效”將迫在眉睫。
根據電池公司公布的財報數據,包括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郭萱高科在內的本土電池公司的毛利率近年來壹直在下降。動力電池企業為了爭奪市場,成本的降低伴隨著利潤的“犧牲”。
近年來,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毛利率從2016年的43%下降到2019年的28%。郭萱高科的毛利率從2016年的47.68%下降到2019年的29.55438+0%。盡管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本土電池企業紛紛宣稱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降本,但電池價格下降速度快於降本速度,不少電池企業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業內專家指出,動力電池從“暴利”到“微利”的轉變是行業成熟的重要標誌。但隨著動力電池價格的逐年下跌,無法通過規模化生產取得成本優勢的電池企業將首先倒下。
自2013新能源補貼政策出臺以來,150家動力電池企業陸續從市場上“消失”。有全球壹家獨大的“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在外面“妳追我趕”的日韓巨頭。如今動力電池的江湖形勢錯綜復雜,“馬太效應”出現的速度比所有人預想的都要快。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