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動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有些動物是作為食物而存在的,有些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它們中的許多作為“同伴”在人類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但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這些物種在與人類群體互動的過程中,都會自然而然地學習甚至進化出壹定程度的“社交能力”。
從人擇選擇的角度來看,很多能夠感知人類情緒並給出相應反應的動物天生就是“討人喜歡”的,它們也能從
飼養動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有些動物是作為食物而存在的,有些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它們中的許多作為“同伴”在人類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但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這些物種在與人類群體互動的過程中,都會自然而然地學習甚至進化出壹定程度的“社交能力”。
從人擇選擇的角度來看,很多能夠感知人類情緒並給出相應反應的動物天生就是“討人喜歡”的,它們也能從人類那裏獲取資源,這大大提升了這些物種的生存成本。尤其是以陪伴人類為主要功能的家養寵物,大部分時間都和人類在壹起,卻很少有機會和同類動物互動,這使得它們比其他物種“社會化”得多。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狗、馬、豬、山羊等物種具有學習識別人類指令並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甚至可以分辨出人類當前的情緒,並向熟悉的人傳達帶有情緒成分的信息。這些能力使他們與人類的互動不僅僅是“指令-行動”的目標導向層面,還觸及更深層次的交流,從而產生情感上的依賴和聯系。
狗、馬、豬、山羊等物種具有學習識別人類指令並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甚至可以分辨出人類當前的情緒,同時向熟悉的人傳遞帶有情緒成分的信息。Pexels然而有趣的是,作為大量的家養寵物,對於家貓社交能力的實驗研究卻很少,這真的是因為貓不理人,人蹭貓。2020年,蘇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的漢弗萊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決定開創壹個先例,希望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進行實驗,看看這些以性格乖張著稱於世的食肉動物是否把人類放在眼裏。
不是冷漠,只是傲慢。“我的貓在乎我嗎?」
這應該是很多貓奴的困惑。畢竟貓的行為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平時找的時候,我愛忽略。我真的有事,壹直來打擾妳。這樣的任性,讓家貓經常被貼上“傲慢”、“把人當奴隸”的標簽。但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來看,貓是否把我們當奴隸還不好說,但至少“人”在這些孩子心中還是有壹定分量的。
忽冷忽熱的態度常常讓家貓被貼上“傲慢”、“把人當奴隸”的標簽。Pexels之前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家貓在遇到模棱兩可的情況(比如陌生人出現,無法分辨是朋友還是敵人)時,會把人類看護者作為反應的基礎。這種學習機制類似於嬰兒的社會性學習,間接證明家貓確實具有觀察、識別和學習人類情緒反應的能力。
除了被動接收和學習人類的情緒,家貓還被證明可以通過聲音或行為操縱人類的行為,比如主動發出咕嚕聲、用頭摩擦人,或者回應他人喊出特定的話語(通常是名字,但也可能是與特定行為掛鉤的話語,比如“吃”)。也有研究發現,壹些家貓在感知到人類看護者陷入負面情緒時,會通過摩擦頭部等方式增加表達正面情緒的頻率。然而,上述所有行為都涉及太復雜的情感方面,而貓在實驗室中是出了名的難搞,所以漢弗萊博士必須找到壹種更靜態的適合觀察的指標行為。
最終,研究團隊鎖定了“眨眼”這個動作。但不是每次眨眼都算數,而是緩慢的眨眼序列,這是貓獨特的情感表達。在人類眼中,困倦、無精打采只是壹種面部行為。其實貓是在直接向人類表達放松、安慰等積極情緒。特別是眼睛瞇眼是壹種積極的跨物種面部線索,包括人的“帶著安慰的瞇著眼”或“眼睛笑成壹條線”等表情,使得這種簡單的表情極具代表性。
慢眨其實是貓在直接向人類表達放松、安慰等積極情緒。男高音是慢眨的反義詞,是“直射眩光”。對於貓來說,長時間盯著某樣東西,代表著警惕和觀察,如果其他生物盯著自己,就代表著潛在的威脅。這也是貓壹般喜歡待在角落或者高處的原因,只是為了避開別人的視線,保證自己能有最好的視野。很多人類在與貓互動時喜歡把貓抱在眼前進行“深度眼神交流”,但這會給貓造成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當它們行為受到約束,無法自由活動的時候。貓只能通過掙紮或攻擊來應對自己經歷過的威脅。
也許我們是熱臉冷面,但從貓的角度來看,從壹開始,人類就“表達了錯誤的感情”,讓他們在沖突爆發前犯錯。這也是漢弗萊博士在研究中試圖回答的問題:如果用人類的邏輯與貓互動不起作用,那麽用貓自己的行為來交流呢?
更具體的說,如果人類對貓慢慢眨眼,貓會不會把這種行為當成友好的表現?
眨眼睛而不是打招呼,與人和貓保持社交距離。在他的研究中,漢弗萊博士總是進行兩個實驗。壹個是觀察當看護者對貓慢慢眨眼時,貓是否會給出同樣的肯定反應;另壹種是用實驗者代替看護者,觀察貓咪在面對陌生人時,是否會因為對方的積極表現而變得更加放松。
鎖定“慢眨眼”為目標行為後,為了更高效地分析研究數據,研究團隊參考貓面部行為編碼系統(CatFACS)對慢眨眼行為進行了拆解,並增加了中性普通眨眼,共記錄了四種行為:
研究小組參考貓面部行為編碼系統(CatFACS)對慢眨眼行為進行了拆解,並加入了中性普通眨眼,共記錄了四種行為。在PEX·ELS的兩次實驗中,實驗室被安排在盡可能靠近貓平時活動的空間,減少了貓在新空間可能產生的焦慮和不安,使行為記錄更接近自然情況。在第壹個實驗中,照料者會被實驗者提前訓練如何緩慢眨眼,貓在“我註意到照料者緩慢眨眼”和“我與照料者沒有任何互動”兩種情況下緩慢眨眼和瞇眼行為的頻率被提前設置的攝像頭記錄下來。
第二個實驗相對復雜。與貓互動的人變成了壹個奇怪的實驗者。同樣,先設置的攝影設備記錄了實驗者對貓緩慢眨眼和實驗者保持中性表情兩種情況下貓緩慢眨眼的頻率,以及隨後對實驗者的態度(根據行為指標分為回避、中性和親近三種)。
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面對照顧者還是陌生人,貓對人類的慢眨眼行為確實表現出顯著的積極反應。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時,如果人類對貓慢慢眨眼,除了觀察到明顯高於中性表情的正面面部表情反饋,貓更願意主動接近實驗者。作為首次將家貓放入行為科學實驗中得到的研究成果,這兩個實驗在方法和樣本數量上確實存在壹定的局限性,但它們無疑為動物心理學領域打開了壹扇全新的窗口,讓我們進壹步了解到家貓和人類之間確實存在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Humphrey博士在論文中提出了壹些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考察“慢眨=放松”這壹環節是貓本身的先天機制,還是與人類互動時習得的後天行為?或者從“長時間凝視”對貓咪的威脅來看,慢眨也可能是打破相互凝視僵局而采取的壹種策略,壹方面幹擾了直接凝視,另壹方面可以將潛在威脅保持在視野之內。
用壹句話總結這個研究,可能就是:貓不會不理人,只是我們用錯了方法。
雖然人類對貓的喜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是對於這個物種,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對於這些每天能睡近20個小時的同伴,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和邏輯投射到他們身上,導致很多“自以為是”的誤解和沖突。
和貓搞好關系,記得保持人和貓的社交距離,從眨眼開始,而不是打招呼!Pexels,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人類的傲慢吧。即使家貓有識別人類情緒的學習能力,也不代表它們要“學會適應人類”。我們可以通過誘導、限制等方法,教會其他動物壹些符合人類預期的行為,但不可能也不應該強迫它們放棄進化語境中印記的動物本能。比如有些家養的貓狗在人類的影響下願意吃蔬菜,但並不代表它們有能力承受完全素食的生活方式,或者說它們要通過肉類來獲取必要的營養。
人類自然希望通過尋求其他動物的陪伴來創造壹個舒適輕松的環境。但真正的放松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礎上的。人類單方面施加的壓迫,可能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肯定會對雙方產生不良後果。漢弗萊博士的研究只是壹個開始,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才是最關鍵的。
下次,在抱怨壹只貓是摩托車和兇猛之前,停止妳所有的攻擊性動作,試著向貓傳達幾個緩慢的眨眼。那可能是妳和貓第壹次真正的“友好交流”。
漢弗瑞,t,普羅普斯,l,福爾曼,j,斯普納,r。k . McComb(2020年)。貓眼瞇起運動在貓人交流中的作用。?科學報告?10(1), 1-8.
相關標簽:動物行為寵物貓適應雅虎紐沃姆Pi雷達康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