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之壹。八歲開始跟爸爸哥哥學小提琴和鋼琴。1811年創作第壹首歌曲《哈格的悲哀》,14歲創作第壹部交響曲,17歲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雷琴》、《野玫瑰》、《魔鬼》作曲。他18歲就完成了第二、第三交響曲,兩部彌撒曲,五部歌劇,140多首歌曲。舒伯特在和聲中運用色彩變化,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中刻畫個人心理活動,充滿了大自然的和諧與活力。他把瞬間的遐想放進樂譜裏,把自己感受到的壹切變成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三十壹歲就去世了,但他給後人留下了很多音樂財富,尤其是他的歌曲,被稱為“歌王”。共創作了14部歌劇、9部交響樂、100多部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亡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與天鵝之歌》、戲劇《羅莎蒙德》。
【人生故事】
首先,在合唱學校的日子
弗朗茨·舒伯特的父親是維也納郊區的壹名小學教師,母親曾是壹名廚師。舒伯特壹家是壹個快樂的大家庭。他的第壹個鋼琴老師是他的哥哥lgnaz,他比他大十二歲。但不久之後,弗朗茲宣稱他再也不會從他哥哥那裏學到任何新東西了。當他八歲時,他的父親開始教他拉小提琴,但弗朗茲很快就超過了他的父親。因為這個孩子有壹副可愛的女高音嗓子,他的父親急切地帶他去了皇帝的唱詩班。不壹會兒,合唱學校的壹位和藹的老師霍爾澤先生報告說,他從來沒有教過這樣的學生:“每當我想教他什麽新東西時,我發現弗朗茲已經知道了。我只能驚訝而沈默地看著他。”當舒伯特開始與管弦樂隊壹起演奏小提琴時,他立即引起了管弦樂隊的領導者,學校裏最大的男孩Spaun的註意。就這樣,20歲的青年和11歲的男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弗朗茲家裏很窮,他買不起員工紙。他告訴斯潘,他喜歡作曲,只要有五線譜紙,他每天都可以寫壹首歌,所以斯潘在學習期間壹直向小弗朗茲提供稿紙。
第二,家庭樂隊
家庭生活是愉快的。他的母親去世後,他的父親娶了壹個善良可愛的女人,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母親。晚上,他們經常來壹場“家庭四重奏”:舒伯特的兩個哥哥拉第壹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弗朗茲拉中提琴,父親拉大提琴。當他的父親犯了太多錯誤時,弗朗茲會耐心地說:“父親,有些地方肯定有錯。”弗朗茲寫了許多四重奏,幾乎在墨跡未幹之前就在家裏演奏了。舒伯特的四重奏壹直受到演奏者和聽眾的喜愛,可能是因為它們不是為專業音樂家而寫的,而是為願意演奏的普通音樂愛好者而寫的。
第三,特殊教師
舒伯特離開學校後,曾經反對莫紮特的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薩列裏給他上了幾年課。薩莉·埃莉太有名了,也太老了,所以他不會像嫉妒莫紮特壹樣嫉妒舒伯特,也許是因為他知道當舒伯特出名時,他可能已經死了。即便如此,當舒伯特後來申請管風琴師的職位時,薩莉·埃莉為他寫了壹封推薦信,但推薦了另壹個人擔任更高的職位,以至於舒伯特沒有達到那個職位。當舒伯特還是他的學生時,薩莉·埃莉對舒伯特的稱贊無以復加:“他什麽都能寫。他是個天才!他創作歌曲、彌撒、歌劇四重奏、交響樂...任何妳能想象得到的東西!”
第四,舒伯特的朋友
他有許多朋友,包括年輕的詩人、藝術家、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為了表示對舒伯特的尊敬,他們組建了壹個名為舒伯特學派的社團。只要他們中的任何壹個人有點錢,他們就會吃壹頓正式的晚餐,去看歌劇。即使他們沒有錢,他們也可以在硬皮面包卷上獲得同樣的快樂。有時他們去鄉下郊遊,有時他們在別人家裏跳舞和玩遊戲,度過壹個快樂的夜晚,總是唱或彈舒伯特最新的歌曲和華爾茲。他們都有綽號,舒伯特被稱為“Kann-er-was”,因為每當這個圈子接納新成員時,舒伯特總是問:“Kann er was?”“他能怎麽辦?”雖然舒伯特的朋友很多,也很忠誠,但他們並不富裕,也沒有占據重要的位置,不足以幫助他的音樂成名,改善舒伯特的貧困生活。他們做了很多朋友都能做的事情:把壹些歌曲寄給壹家音樂出版商,但出版商退了回來;有時候他們會給舒伯特找壹些機會,比如在壹個貴族的客廳裏表演他的壹些作品,但是舒伯特不在乎和貴族的社交,經常溜之大吉。
第五,不幸的音樂天才
舒伯特的朋友們認為,如果他們籌集到足夠的錢出版壹部歌曲集,他們出售的錢可能會用於出版第二集,等等。計劃進展順利。僅在壹場晚間音樂會之後,就賣出了壹百張《魔鬼的音樂》。幾年之內,舒伯特從歌曲印刷的版稅中得到了壹小筆稿酬,但還沒有確定的收入。當時有個貪婪的出版商願意給他壹筆錢買下他所有歌曲的版權。這筆錢似乎可以馬上拿走,所以舒伯特沒有和他在商業上更聰明的朋友商量就接受了。由於他的慷慨和對娛樂的熱愛,錢很快就花光了,他仍然像以前壹樣窮。當意大利人羅西尼正在用他的歌劇贏得前所未有的財富和各地觀眾的欽佩時,舒伯特在他朋友的鼓勵下,也試圖做同樣的事情。但大多數人認為意大利歌劇是當時唯壹的好歌劇。此外,本性善良的舒伯特寫的歌劇大多取材於他朋友寫的書。雖然那些朋友都是好人,但是那些故事太蹩腳了,舒伯特的音樂天賦無法讓他們成功。經過艱苦的工作和痛苦的希望和恐懼,那些歌劇壹個接壹個地失敗了。現在人們聽到的都是羅斯孟德的芭蕾。
舒伯特在伊斯特哈吉莊園度過了他的第二個夏天,當時他因為沮喪和貧困而病倒了。六年後,莊園主的兩個“乖孩子”中的妹妹卡羅琳已經是壹個十七歲的漂亮姑娘了。作為音樂教師,舒伯特和年輕漂亮的學生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莊園周圍愉快的散步,甚至更多時間在鋼琴前。他們的手指在音樂中說著他們的嘴唇永遠不會說的事情。
有壹天,卡羅琳問舒伯特:“妳為什麽不把妳可愛的音樂獻給我呢?”舒伯特回答說:“當我所做的壹切都獻給妳的時候,我為什麽要說獻給妳呢?”也許卡羅琳回報了他的愛,因為她在舒伯特死後十六年才結婚。但壹個地位比仆人高不了多少的窮青年音樂老師,對壹個有地位有財富的女人,即使有情話也不敢說。舒伯特只能通過他的音樂讓他的心說話,正是因為他對卡羅琳的愛和在她身邊演奏時的快樂心情,他給了我們比其他任何作曲家更多更美的鋼琴二重奏。
六、英年早逝
舒伯特是壹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給出版商發很多歌,又多又快,每首歌只值20美分。所以,雖然不朽的作品層出不窮,但舒伯特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有壹次,舒伯特饑寒交迫,卻身無分文。他不得不走進壹家餐館,在菜單上寫壹首歌。起初,餐館老板以為他是乞丐,想趕走他。後來,當他看到音樂時,他知道他是壹個作曲家。於是老板拿了音樂,免費給了舒伯特壹盤土豆。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搖籃曲。
舒伯特曾打算寫更多像交響樂這樣的偉大作品,但他覺得自己應該對對位有更深的認識。他買了壹些書,正準備向壹位名師學習,突然生病了,得了傷寒。舒伯特被送到他忠誠的哥哥費迪南的家裏,在哥哥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度過了他最後的日子。舒伯特死於1828年11月1日。沒有其他偉大的音樂家死時如此年輕,也沒有人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這麽多。即使在35歲去世的莫紮特最好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五年創作的。如果貝多芬像舒伯特壹樣31歲就去世了,今天的人們永遠不會知道貝多芬這個名字。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後壹刻,他經常提起自己心愛的貝多芬,說願意和貝多芬在壹起。在他的兄弟死後,貧窮而忠誠的費迪南花光了他所有微薄的積蓄,為弗朗茲買了壹塊墓地,靠近他曾經崇拜的大師貝多芬。舒伯特在那裏休息,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壹個朋友寫的壹句話:
音樂曾經在這裏埋下了壹筆珍貴的財富,但更珍貴的是希望。
[旋律大師]
壹、藝術歌曲之王
就像海頓的名字與交響樂緊密相關壹樣,舒伯特的名字也與“藝術歌曲”這壹音樂體裁密切相關。藝術歌曲不同於傳統的民歌或分段歌曲。後者的旋律為二部或三部,以同壹曲調唱出許多歌詞或詩節。藝術歌曲中的伴奏不僅僅是通過填充和弦和旋律來幫助演唱者,還可以畫出壹個音樂集或背景,使得伴奏幾乎和演唱者壹樣重要。比如在歌曲《魔鬼》中,舒伯特用厚重蓬松的音符和狂熱的小調低音旋律暗示了在風掃過的森林中奔跑的馬匹。為歌手寫的音樂,符合歌詞裏的每壹種情感。表現了魔鬼哄孩子、指揮孩子的語氣,騎馬的父親焦急的心情,受驚的孩子在父親懷裏哭泣的語氣。藝術歌曲就像小型的音樂劇或故事,裏面的音樂總是在變化,以適應歌詞所表達的情緒。它們聽起來比所有那些歌詞,不管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都是壹個調子唱的老歌更有趣。同時,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演唱難度要大得多。它們更多的是寫給受過訓練的歌手和聽眾,而不是很多人壹起唱。所以藝術歌曲和傳統民歌在音樂中是有自己的位置的,因為只要我們都喜歡壹起唱,不管我們的嗓子是否經過訓練,我們都會唱那些古老而簡單的歌。
從來沒有人像舒伯特在短暫的壹生中寫了那麽多的歌,大約600首。從最初流派之壹的《魔鬼》,到最後流派之壹的《小夜曲》,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沒有人出版它們,也沒有人演唱它們,因為舒伯特當時默默無聞,也沒有有錢有勢的朋友支持他。
二、“魔鬼”的誕生
4月的壹個晚上,1781,圖林根州的庫尼茨村,壹個農民抱著壹個重病的孩子騎馬來到耶拿,請醫生治療,但醫生對疾病無能為力,農民只好抱著孩子離開。那孩子還沒到家就死在馬背上了。後來詩人歌德(17491832)來到庫尼茨,聽到這件悲傷的事,不禁想起了霧王在黑暗中搶走孩子的民間傳說,腦海中也浮現出丹麥民歌《魔鬼的女兒》。詩人受到這首丹麥民歌的啟發,將自己聽到的真實故事與有關霧王的民間傳說聯系起來,在這裏寫出了著名的敘事詩《魔鬼》。
1815年冬天的壹個下午,舒伯特的朋友史寶恩來到位於維也納天門街10號的舒伯特家中。他看到舒伯特手裏拿著壹本書在房間裏踱來踱去,大聲朗讀歌德的敘事詩《魔鬼》,突然坐下來寫了壹首敘事曲。但是他家裏沒有鋼琴,所以不能試。於是那天晚上,舒伯特帶著手稿和他的朋友去了孔韋庫爾特學校,他的朋友霍爾查普弗在那裏試音。就連舒伯特的年輕朋友也無法接受這首歌,因為它的戲劇性和新穎的表達方式。當孩子驚呼三聲“爸爸,我爸爸”時,三個不和諧的聲音(大二加大三)碰在壹起,聽起來有些刺耳,大家都議論紛紛。魯齊茲卡在鋼琴上反復彈奏這些不和諧的聲音,為舒伯特辯護,說為了表達歌詞的內容,這些尖銳的聲音是絕對必要的,而且運用得當,解決得很自然。魯齊茲卡是科澤魯克(17521818)、科洛邁(17601831)等老壹輩作曲家的崇拜者。現在對年輕的舒伯特的原創作品表示欣賞是非常難得的。
舒伯特寫《魔鬼》的時候是18歲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壹份樂譜寄給歌德,歌德卻大大咧咧,連壹封信都沒回。直到晚年,歌德才在壹次音樂會上聽到女高音德夫裏昂夫人(18041860)演唱這首歌。他感動得熱烈鼓掌,淚流滿面。但當時作曲家已經去世,歌德無法感謝舒伯特為他作曲。
3.“聽,聽,雲雀”寫在哪裏?
1826年夏天的壹天,舒伯特和幾個朋友從波茨雷恩多夫回到維也納,路過威林,決定停下來休息壹下。他們走進壹家旅館,看見蒂澤(舒伯特的朋友)坐在旅館的花園裏,桌上放著莎士比亞的《辛白林》。舒伯特打開,剛翻到第二幕第三場伊莫金(國王和前任王後的女兒)的閨房前,克洛頓(王後和前夫的兒子)唱的晨歌《聽,聽,百靈鳥》。他能讀神,突然大叫:“我要是有五行紙,腦子裏有這麽好的旋律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迅速在菜單背面畫了五行。不久,壹首美妙的歌曲完成了。
這個美麗的傳說至今仍被音樂愛好者津津樂道。事實上,舒伯特的《聽,聽,雲雀》就寫在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其他作品也寫在那裏。但是,事實歸事實,人們還是被上面的傳說迷住了。在林煒gnc街和庫區Kere街的拐角處,從1885開始就開了壹家旅館,門口有壹塊牌子,上面寫著“聽著,聽著,1826年7月26日的壹個星期天晚上,雲雀寫在這裏”。商店裏有壹個花園。花園裏有喝啤酒的座位。還有釘在樹上寫著“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的牌子。這個酒店和它的花園當然是根據上面的傳說設計的。
那麽,舒伯特到底是在哪裏寫的這首歌呢?壹個更可信的故事是,當舒伯特在卡爾教堂附近他的朋友施文德家的壹個灑滿月光的房間裏寫下這首歌時,施文德正在畫畫。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和卡爾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畫家,是以舒伯特為中心的文學圈的壹員。他有幾幅畫描繪了這個文學圈的活動:壹幅畫描繪了史寶恩家中的壹次音樂聚會,舒伯特在彈琴,男中音歌手沃格爾在旁邊唱歌;另壹幅畫描繪了貝多芬合唱《幻想曲》(Op.80)的演奏,其中舒伯特站在沃格爾旁邊,拉赫納指揮,布倫塔諾夫人彈琴,施文德為她演奏音樂。
第四,舒伯特,壹個“冒名頂替者”
19世紀初,有兩位音樂家被稱為“弗朗茨·舒伯特”:壹位生活在奧地利維也納,他是《未完成交響曲》的作者;另壹個住在德國德累斯頓,是當地宮廷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德累斯頓的舒伯特,時至今日,除了偶爾演奏的壹首小提琴獨奏《蜜蜂》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當時《未完成交響曲》的作者還默默無聞,而《蜜蜂》的作者已經小有名氣。1817,德國萊比錫的Breitkop和Hertel音樂出版公司從維也納收到了歌曲《魔鬼》的手稿,作者署名“弗朗茨·舒伯特”。出版商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頓,這份手稿怎麽會從維也納寄出?所以我寫信去問小提琴手。小提琴手在回答時發了脾氣。他寫道:“收到信及所附的《魔鬼》配樂,說是我的作品,我很驚訝。這首歌不是我寫的。妳壹定要查出是誰以我的名義給妳送來了這麽壹個可憐的東西!”其實既不是以被拿的名義,也不是劣質產品。
五、貝多芬的最後預言
德國鋼琴家、指揮家辛德勒(17951864)不僅是貝多芬的摯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貝多芬從涅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重。第二年,5438年6月+10月,巨人奄奄壹息的消息傳遍了維也納。辛德勒利用他剛吃完藥,病情略有好轉的事實。他選了60首舒伯特的歌曲送給貝多芬。這些歌曲有些已經出版,有些是手稿,包括:伊菲精靈,人類境界,全能,年輕的修女,中提琴和美麗的磨坊姑娘。貝多芬當時對舒伯特的作品知之甚少,看到這些歌曲時非常驚訝。當他得知舒伯特的類似作品至少有500首時,他更加驚訝了。他說:“他怎麽會有時間寫這麽長的詩,有的有十幾段呢?”貝多芬也反復說“如果我看到這首詩,我就作曲”;“真的,舒伯特蘊含著神聖的火焰。”貝多芬連續幾天閱讀這些歌曲。他想看舒伯特的歌劇和鋼琴作品,但由於重病未能如願。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幾天裏,他經常談起舒伯特,說他認識舒伯特,恨他到很晚,還預言他的音樂會震驚世界。舒伯特聽著這些感人的話語,希望見到他所崇拜的人的願望更加迫切了。舒伯特兩次在貝多芬彌留之際去看望他。第壹次是和他的朋友壹起去的,奧地利作曲家安瑟倫·舒滕布倫納(17941868)和辛德勒。辛德勒告訴貝多芬他們要來了,並問他讓誰先進來。貝多芬說:“請舒伯特先進來。”在這次會面中,貝多芬說,“安瑟姆,妳有我的艾斯特,但弗朗茲有我的Seele。”第二次,我和約瑟夫·許頓·布倫納以及畫家切爾切壹起去了。這壹次貝多芬病得不能說話了。他們站在貝多芬的床邊,貝多芬感覺到他們來了。他盯著他們,做了壹些手勢,但是沒有人明白手勢的意思。舒伯特流著淚離開了房間。三周後,3月26日,貝多芬去世了。同年3月29日,舒伯特手持火炬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就在第二年,舒伯特也去世了,他被葬在貝多芬的墓旁。
六、勤勞的莊稼人
舒伯特是個天才,但他的靈感仍然來自勤奮。有壹次,舒伯特邀請壹位朋友到家裏喝咖啡。他家只有壹個極其破舊的咖啡磨。舒伯特倒了壹些咖啡豆在裏面,然後研磨。突然,舒伯特把磨扔了,高興地叫道:“我想曲子想了好幾天了,只花了壹秒鐘就找到了!”這首美妙的曲子是他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的主題。
1817年,舒伯特為德國詩人舒巴特(17391)的壹首詩寫了壹首《鱒魚》,表現了他對那些用欺騙手段渾水摸魚的人的憤慨。舒伯特經常在維也納郊區觀看人們釣魚。他說:“我很羨慕那條開朗的魚。當他們被抓上岸時,他們會受到憐憫。我試圖把這種感情傾註到歌曲中,這是對輝煌生命的祝福,也是對慘死的哀悼。”舒伯特寫完《鱒魚》後,復制了四個樂譜,分發給朋友。1865438+2008年2月21日深夜,他抄了壹本鱒魚,想把墨水吸幹。那時候還沒有吸墨紙,只是在紙上撒上細沙吸墨。辛苦工作了壹整天後,他精神恍惚。他把墨水瓶誤認為壹瓶沙子,倒在紙上,弄臟了樂譜。這份樂譜被復制給他的朋友約瑟夫·赫頓·布倫納,原件至今仍保存著。
怎麽樣?夠詳細嗎?妳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