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南北朝時期只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濟寧原本是壹個不起眼的濟州,由巨野統治。正是1150年的巨野洪水,才把濟州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元朝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發。世祖八年(1271),濟州升為府,因益南、益北、益州,為最佳節水之地,故名“集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由政府統治,但名聲壹般,只是壹個將軍鎮。從元至正元年,貫穿濟寧的京杭大運河為濟寧的崛起帶來了生機,萍萍濟寧逐漸走上了繁榮之路。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裏。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它與萬裏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兩大工程,舉世聞名,是中華文明的象征。
大運河的連接為交通沿線城鎮的形成和興起創造了優越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聚集。在此基礎上,濟寧市迅速崛起。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是京杭運河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防洪抗旱碼頭。通過運河,南可達江淮,北可達京畿,是南北重要的傳輸點。被稱為流域的“關鍵要沖”和“咽喉”地區。
盛於元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沿線碼頭城鎮,如山東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水運的影響,風俗習慣與山東其他地區有所不同。這些城鎮大多有壹條竹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街邊開的茶館也是同樣的鋪面格局,賣茶喝茶。濟寧的玉堂醬園是從蘇州沿運河遷來的,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仍沿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從此,“江北小蘇州”之名名揚天下,濟寧成為魯西南名副其實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竹竿巷和與之相連的幾條街道最能體現濟寧民居的風格。
它沒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沒有江南粉墻飛檐的柔和,卻有北方的幾分沈穩,南方的幾分靈動,這就是濟寧的建築文化特色。“江北小蘇州”是壹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濟寧自古就有四廟、八景、三塔、七廟、十八亭、七十二衙門之稱。市內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遍布全市。自從運河暢通後,隨著商業的繁榮,宗教文化也相繼滲透。此外,清朝的康熙、乾隆幾次南巡,幾次在濟寧停留,為濟寧留下了許多名人、名士。
濟寧民間有句名言:“生在蘇州,玩在杭州,穿在廣州,吃在濟寧”。濟寧以其地理環境而聞名。濟寧臨江,水產豐富。濟寧人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清末民初,濟寧的飯館遍布大街小巷,從高檔的魚翅宴到美味的包子、燒臘應有盡有。雖然他們中的壹些人從事壹種食物,但由於其精細的做工和獨特的風味,他們很受人們的歡迎。濟寧市民廣為流傳的是對這些飯菜和小吃的評價。清代餐飲商家600多家,其中面食和各種小吃500家,飯館100多家,較大的10多家。
因為地處水鄉,濟寧廚師的拿手好菜多是鮮湖和水產;因為運河裏擠滿了從北到南的商務旅客,所以菜肴兼具南北風味。濟寧菜極大地豐富了魯菜體系。
濟寧是魯菜的發源地之壹,地方小吃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尤其是孔府菜、孔府糕點、微山湖魚宴等地方菜肴,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必嘗的美味佳肴。
濟寧小吃是歷史上的熱點之壹。濟寧做生意的人多,早上應酬開市場,做早飯都來不及。人們有上街買早餐的習慣,這種趨勢依然存在。商人和工匠經常熬夜,所以有很多夜宵。再加上運河船隊的長期停滯和烹飪的不便,街頭小吃才會興盛起來。
有壹句順口溜基本概括了濟寧餐飲業的菜譜。
豬肝,羊肚,
烤雞、烤鵝和烤鴨,
炒雞絲,炒肉絲,
鴨絲、牛肉絲和核桃絲,
幹炒魚配白飯團,
米粉肉,糖魚,
蝦米肉絲。
濟寧小吃是歷史上的熱點之壹。濟寧做生意的人多,早上應酬開市場,做早飯都來不及。人們有上街買早餐的習慣,這種趨勢依然存在。商人和工匠經常熬夜,所以有很多夜宵。再加上運河船隊的長期停滯和烹飪的不便,街頭小吃才會興盛起來。儒家菜的根基也是濟寧菜,但是因為經常接待皇室客人,儒家菜吸收了很多宮廷菜的奢華。講究色、香、味、形、器、意、禮的“三精”和“四美”。色、香、味無需解釋。“形”是造型之美,現代術語叫“雕塑感”;“器”,杯盤碗要精致;“意”,菜名要優雅、吉祥、有趣;對於“有禮貌”的人,上菜的順序和擺放都有嚴格的規定。微山湖魚宴榮獲“中華美食宴特別獎”和“最佳宴會獎”。
來到微山湖,不能不品嘗這裏的全魚盛宴。它采用微山湖出產的鮮魚,註重清湯、奶湯的配制,註重酸、甜、麻、辣、鹹五味的搭配。《霸王別姬》、《鯉魚躍龍門》就是代表。
據說微山湖上的“魚宴”裏,最香最樸實無華的菜是“燉小魚”。漁民把剛釣上來的小魚刺三下、五下、兩下,在湖裏快速沖洗後扔進鍋裏,只加壹點油和鹽,不加其他調料。那種鮮嫩的味道足以舔人下巴。
微山湖,以巍子命名。魏子是殷的哥哥。紂王別無選擇,只能聽從我的建議。他憤然離去,死後葬於微山島。湖形成後,依山被命名為微山湖。
遊覽微山湖的最佳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至九月。此時萬畝荷花盛開,遊客可以乘船欣賞湖上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