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地方傳說

中國地方傳說

不知道這個可不可以

名字:樟木林人出生滿月時,除了父母長輩為其(壹般按姓氏所排的輩份)起名外,人們在其名字的前面或後面總要另冠上綽號,壹般而言,在男的名字後面加上“古”或“拐”,女的則加上“麻”字,如男性則稱某某“古”或某某“拐”女的稱某某“麻”,若不用“古拐麻”,男性則在名的前面加上壹至兩 個其它帶有貶義之字,如長某某,矮某某,短某某,牛頭某某等,而這種綽號,壹般均為被稱呼者或其家人所認同,因為人們已將此看成為傳統的習俗了。

住宅:樟木林客籍人的住房構造,基本上還是保留其廣東祖傳的建築結構,即木質結構的磚瓦房,壹般有上五下五,上三下三或三間兩廂的模式,其特點是上下中間設壹天井,而天井兩側各有廂間,這種房屋整齊對稱,正廳寬敞 而明亮。此外住宅的墻體建造也很講究,壹般是以篩選過的潔凈砂石與石灰混合加少許黃泥做原料(即三合土),沖成2---3米高,此墻的工作量大,造價高但堅固耐久,在兩百年內,即使房屋倒塌,砂石墻也依然完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原來建造模式已不適應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結構的高樓大廈。

飲食:紅薯飯,紅薯,在解放前是樟木人的主糧之壹,而紅薯飯則是主食。其煮法有二,壹是把生紅薯切成小塊,和大米同時下鍋煮熟,二是將紅薯刨成絲或剁成小粒曬幹,與大米同煮,兩 種煮法均不放鹽油。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紅薯飯者已為罕見。

鹹酸菜:鹹酸菜是樟木人的四季常備菜,很受人們贊許,尤其是酷熱的夏季,清湯鹹菜更是佳品,鹹酸菜的制作是秋冬季節,把供腌制的大葉芥菜(俗稱大菜)洗凈晾至三四成幹後,切成小塊,與壹定比例的生鹽,加少許生姜和酒或八角以及桔子葉等佐料,拌勻後放入特制的腌缸壓實腌至壹月以 後,即成為生熟可食的菜譜了。此菜顏色鮮黃,鹹中帶酸,有香醇脆口的獨特風味,其保鮮期壹般為壹至兩 年甚至三四年也不變質,成為頗有名氣的樟木特產。

艾糍:艾糍俗稱“艾板”,是樟木人,尤其是客家人春節之際必備的食品,同時又是作為象征美好、幸福,送給親朋好友的壹種禮品。其制作是,先采艾後做糍,采艾即在深山老林中采得壹種謂之“棉被艾”,然後,通過數道精細的工藝,作成“艾絨”。後把“艾絨”放入鍋裏熬煮熟,再經清水漂凈,與糯米糊壹起,反復揉合成團,包上花生、黃糖蒸熟,即成香甜柔軟而不膩口的艾糍了。

茯苓糕:俗稱“硬板頭”膏,是以山上的土茯苓為主要原料,搭配米漿,經精制而成,其功能為清熱、涼血、潤肺和益脾胃,是壹種樟木人家喻戶曉的保健食品。它的制作程序———是將土茯苓洗凈涼幹並切成片;二是經人工用椎椿碎篩成粉;三是將粉拌水磨成漿,後裝入布袋,擠出純漿;四是按比例加入米漿攪勻放入竹制簸箕或器皿蒸熟即成。食時再加糖漿,美味可口,此乃消夏之佳品。

禁 忌

行事禁忌——舊時,舉凡外出遠行或者有重大舉措,必請算命先生、風水先生擇日而後行,無論是生意開張,喬遷入宅,建房起竈和葬祖安神都必須擇個大吉大利之日,認為這才確保平安,否則會招災惹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普及,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在鄉中,此習仍然盛行。此外,每年夏至過後的第壹個辰 日為分龍日,這天忌挑尿桶、糞桶,否則會導致“水神”生氣而遭天旱;懷孕的婦女忌在自己的房間釘釘子和移動床位,同時忌在床上剪東西,以防影響生育,或造成嬰兒殘缺;產後,未滿月的“月婆”忌串門等;還有出門遠行前打破碗碟或煮夾生飯,甚至烏鴉、黑鵲在房屋飛旋、鳴叫等,都示為不吉祥之兆,不宜前行。解放後,類似禁忌,逐步消除,但在民間亦偶有復萌。

生活禁忌——穿衣服忌衣褲全白,凡遇喜慶送禮忌用白色麻(絨)線紮禮品,因白色被視喪服所用;路上見蛇“打花”(交尾)被認為衰,須設法把蛇雙雙打死,即可消災;母雞打鳴,會給人帶來不吉利,要將雞頭斬下;平時有眉跳,可以看作上眉跳入口(是好事,有吃),下眉跳則走(有兇兆);與親朋書信往來,忌用紅筆,因為用紅筆寫信,被視為絕情斷交。

婚姻禁忌——男女雙方論婚嫁,應首合八字。如年庚八字相沖或生肖相克不宜成親;同胞姐妹忌同年出嫁;賀人結婚送禮,不宜贈鐘表,因為“鐘”的諧音為“終”。新娘出嫁之日,正入夫家大門時,作為家公家婆應回避相見,否則會影響日後婆媳關系;此外,寡婦或無兒之婦,不宜為新婚夫婦安床等等。

喪葬禁忌——向親戚報喪,要站立告之,如在其親戚家就餐,忌坐正位;為亡人尋地定穴,忌挖第二處;死者子女將要結婚或有身孕,忌上孝;忌看死者入殮起棺和入土(連同道士出示年庚與此相沖者);送葬的親戚忌送至墓地,隨棺送至墓地者,忌原路返回;喪家人忌為亡者做三七;在做七期間忌探親訪友。此外,青少年死者,謂之少年亡,其入土要從速,並忌早上歸土。此外,忌釘棺,意在讓其重新降世。

飲食及其它禁忌——吃飯就餐時,忌把筷子豎直插入盛滿飯的飯碗上,因這屬喪祭中的壹種儀式。在地上跪著吃飯亦為壹種犯忌,因為這種屬吃“孝飯”。大年初壹忌吃葷菜,應以素代之,傳說此為客家先祖在廣東形成的傳統習俗,犯者屬唯祖不尊,此日還要格外小心,不可打破碗碟器物,不可與人口角或罵人,否則壹年不吉。

除上述外,還有其它禁忌,如大年初壹二兩天清掃庭院時的垃圾雜物,不宜立即扔出野外,須放在室內以作“留財”,大年初三屬窮鬼日,忌探親訪友,同時應在此日清晨,將數日所清理的垃圾汙垢集中,連同掃把和盛垃圾的糞箕插上神香、紙錢壹起扔出野外,謂之送窮鬼。

婚娶習俗

樟木林的婚娶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已逐漸從簡,然而在農村,仍頗講究,現概述如下:

介紹認識:昔時男女雙方的結合,只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今不少人仍通過介紹人搭橋引線,男女雙方才能相互認識和初步了解,此系聯姻不可或缺的部分。

定親:通過介紹人的穿針引線,使男女獲得見面相敘機會。如男女雙方有意成親,並征得雙方家長的同意,男方即可帶象征性禮物由媒人送到女家,待女家回禮帖後即為定親,謂之“纏雞腳”。

報日:請算命先生根據男女出生的時日,擇定壹個大吉大利的日子作迎親的喜期報給女家,稱之報日。在迎親之日的前夕,男家須按原雙方商定的禮金(俗稱身價銀或聘金銀)和禮品送到女家,以便為女家備置嫁妝 、家具及其它作為婚嫁的物質。

迎親:即迎娶。解放前,迎親之日,男家張燈結彩,賓客盈門,筵席相請。同時,還要組成包括鑼鼓嗩吶樂隊和“謝郎”(即扛轎,擡嫁妝,擡食格及挑送豬羊酒肉等禮物者)的迎親儀仗隊。待壹切迎親工作就緒後,負責擡轎者,分別擡著供新娘乘坐的大紅花轎和兩個送嫁大客及新娘之弟乘坐的藍布竹轎,先由雙邦旗(兩旗相連)開路,吹吹打打向女家進發,場面十分壯觀。到新娘家,新娘梳妝後步出閨房哭著向父母辭行,出大門時,壹人事前準備好米篩,內置壹碗水及竹葉等,待新娘打傘經過時傾翻碗水,稱“出屋檐水”。到男家後,新郎踢開轎門接新娘進屋。解放後,此項習俗已成為歷史,多數以車輛取而代之。但在此日,作為男家工作仍是繁忙,既要作好迎親歸來時的安排,如為新婚夫婦安床和拜祖先,又要組織做好接待女方的送嫁客人以及前來賀喜的族戚親友等。

拜堂:即新婚夫婦在堂中拜祖。當新娘到夫家時,即舉行拜堂儀式,即由壹多子多女的少婦扶著新娘跨過門檻中間的火盆(即潮俗越火坑),然後與新郎***進廳堂,在祖宗龕前,雙雙謁拜。拜祖時,新郎還要頭戴簪花禮帽,身穿黑色長袍並佩上大紅花帶。禮畢,由壹長者高呼“夫妻進洞房,滿屋喜洋洋,百年相好和,永世***其昌”即稱說四句,新郎於洞房門邊舉手讓新娘從腋下鉆過,然後新娘步入新房。

鬧洞房:即新婚之夜,男家的親朋好友,鄰居的男女老少齊來為新婚夫婦祝賀。為表謝意,男家要準備喜糖,果品,甜茶等為賀喜***償,而新娘也要備壹些食品,把染紅的花生、瓜米和糖果裹在床上的被窩裏,到時解開,讓小孩興高采烈地爭搶,此為象征日後生得金童玉女。

回門:新婚第三天,夫妻到女家,省視父母稱之三朝回門。壹些因路遙或其它緣故,此項習俗亦可取消,但日後仍要補上這個不可缺少的回門禮。

在婚儀中,作為婚嫁的女方家,在禮儀上雖無男家辦得隆重,但也頗崇古訓,其內容大致有下:

(壹)接到男家的喜報佳期後,女方家要根據自家的經濟條件,盡量為女兒出嫁做好安排,要提前給購置加工珠寶花帽及嫁妝,還要落實送嫁人選。

(二)出嫁女子,婚前要為未來的家公家婆等長輩備好禮物,如鞋襪、衣布、毛巾等,以示對男家長輩的孝敬。其實,許多女子,在定親時就進行此項工作了。

(三)新娘出嫁前數天,有哭嫁習俗。內容有哭述自己成長過程,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有哭訴自己不願離家之情和同齡姐妹的惜別之情。

(四)出嫁當天,女家要給前來迎親的“謝郎”哭罵,其形式為歌,意思是新娘不願離娘家,是狠心的“謝郎”硬要拉她去男家等等。當新娘上轎起程時,扛嫁妝者在前,隨後是坐著大紅花轎的新娘,然後是坐著藍布竹轎的送嫁大客和新娘之弟,跟在最後的是送嫁的姐妹。送嫁人數和嫁妝越多,場面越隆重,就越顯示出女家的富有和社會地位。

(五)所有送嫁者,除特殊情況外,壹般要在當天返回,不在男家住宿。

喪葬習俗

喪葬,樟木人稱為白事,過去都具有較重的封建倫理和迷信思想,禮俗繁多。解放後,大都從簡了。當今的習俗,大致有如下內容。

凈身裝衣:在樟木,人在百年歸壽前(病危時),要按男左女右之規,在廳堂壹側鋪上床,然後移置床上守終,壹般而言,不讓在臥室斷氣。同時屬女性者,要替其梳頭,若是男性,則要刮胡子,剃光頭。斷氣後,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嬸母到河(井)邊盛回壹小盆水(又稱靈水),加抹藥(穢草)和柚子葉煮之,替其浴身。畢後,按男雙女單的壽衣為亡人(父亡由孝子或侄子,母亡由女兒或兒媳)著衣,並將壹枚銀幣放於其口中謂之含口銀。然後讓亡者頭裏腳外地躺在床上蓋上壽被,頭戴壽帽,腳著白布底壽鞋。同時在亡者腳前放祭桌,放上壹個香壇,擺上碗飯,飯上插壹雙筷子,筷子中間放上壹個熟雞蛋,碟盛壹只熟雞和壹塊熟豬肉等。

報喪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謂之報喪。去報喪者,站在親戚朋友的門口,看主人出來便把書面訃告交給主人,未備書面訃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時入殮,何時出殯等告訴主人,待主人倒茶給妳喝或請妳進屋後,才能進屋。其方式有專程登門口訴和訃告兩種。無論父死(稱正寢)母亡(稱內寢)作為其子女、兒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長輩下跪泣告,隨後由本族治喪理事會派員到母外家及五代內的姻親家報喪,至於其他的族戚友壹般則以訃告形式通報。過去有父故由宗親主事,母亡則由母外家說話算數的禮制,其目的是警示人們在父母生前,要盡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責,故民間至今仍有父亡畏族親長輩,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說法。向宗長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傷外,還有祈望得到他們的關心,理解和幫助之意。

按喪葬禮制之規,從亡者屍體移至廳堂始,所有喪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壹般情況下,都不宜離開,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許上桌。凡有房親族友來吊唁時,都要跪在靈側磕頭答禮。連五服內的房族成員及眷屬也要按制掛孝,女兒媳婦還要哭屍,訴對親人的思念。與此同時,要請道士,要張貼門聯,父亡在大門正額貼“嚴制”,母亡貼“慈制”,門聯皆用白紙,只有高壽的亡者張貼紅對,意把白事作紅事辦。

作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孫女及嫡親得悉報喪後,都要以奠儀、香燭、錦衣、挽聯及挽帳等專程前來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將到家時,還要戴上三角形的白布帽,壹路哭訴,其悲哀情緒,更催人淚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為隆重,如宰豬羊,請八音等前來奠祭。

入殮釘棺:將亡者屍體裝入棺槨 ,謂之入殮,入殮又分小殮和大殮,小殮即不蓋棺,反之為大殮。小殮時,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邊為其餵飯,方式是用筷子的壹端先餵亡者,後用筷子另壹端夾飯菜自食,以示送別;未滿三歲的直系兒孫,要由大人抱著,從棺槨中間傳過,以免死者以後親近兒孫,為兒孫免除病災易養成人;如夫婦壹方去世,另壹方要與亡者分梳,即將壹把完整的發梳,折斷壹半,放入屍體腳下,以示夫妻分離,永不幹擾;同時把亡者生前最喜愛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備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還要在亡者手上放壹串粘(秈)米糍,意給亡人餵犬,以平安走過奈何橋。蓋棺前,亡者的兒媳,還要點燃香火,在壽衣壹角,燒穿壹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後能認得自己的衣裳。大殮時,要按道士擇定的吉時蓋棺,然後釘棺。釘棺時,屬男性亡者由族上長輩,屬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長者,在棺槨壹角,輕輕地釘壹下,然後交由有關人員正式釘棺,而釘棺人員又必須留壹枚釘子以作“留丁”(子孫釘)蓋棺後,孝子及內眷仍要守屍守孝。

做道祈禱:作道,俗稱做燈或打齋,其意是請道士為死者超渡亡魂。做道的時間長短,按主家經濟條件而定,過去最長時間可達壹星期,謂之七日七夜打大燈。壹般家庭是壹夜,次日即歸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仍有壹日壹夜,兩天兩夜,甚至兩日三夜的等次之分,壹般高壽者時久。

做道伊始,還有壹項不變的習俗,即為男性亡者做道,要由其本族長者先敲第壹鑼(謂開鑼),反之則由女家之兄長開鑼,無論是本族長輩或母外家長者,開鑼時只敲壹響。當鑼聲響後,整個作道過程則全由道士按宗教程序操作,主家及內眷在做道過程中,只由道士左右了。

所謂做道,是壹種具有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的舊習俗,按其說法,是祈禱亡靈到另壹世界——地府後,永遠平安地過著超世生活。凡此種種均實為無稽之談。然而,從另方面而言,卻又有著壹些警示作用,甚至還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如在做道的整個過程中,除了有較濃厚的迷信內容外,亦有勸人從善,作惡者必有報的內容,在道詞中,有訴述女子從十月懷胎到嬰兒降生,從小孩成長到成年立業所付出的艱辛過程,這些訴述,都將使人從中得到啟示。

祭奠出殯: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為亡者出殯前壹次頗為隆重的致祭儀式。按本地習俗,祭奠壹般定在早上八點至九點間進行。致祭前先把棺槨從廳堂移至祭場。祭奠時,由有關人員主持,並分層次,按序進行,壹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內眷主祭,畢後由娘家親戚代表祭之,最後是族親代表。致祭中由主持人呼祭,致祭代表按祭奠程序跪讀祭詞(即讀悼詞),其他致祭者則焚香拜之。在每個致祭儀式中,還有奏八音,燃炮竹,鳴土炮(打鈍)等相配合,給人們壹種悲哀痛切卻又隆重之感。

致祭儀式結束後,接著就是擡棺出殯,其程儀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兒媳執著火把(今多改為用手電)先行,跟著由壹人撒“奚”錢,隨後是放鞭炮和撐挽聯、花圈、孝子捧神主牌,後面是棺槨,其後的順序是孝子家屬、五服內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後是鑼鼓八音,跟在最後的是臂別黑紗的賓客和其他親戚。將至塋地時,孝子須在路邊下跪“謝孝”,其意是望賓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屬及房族等仍須隨棺到墓地。下葬時,還有壹項儀式,即道士經過壹陣念經後,向跪在墓前的喪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貴發。隨後焚燒神主牌,折下挽聯,脫下孝服,沿著另壹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後,要在入門前先用抹藥柚子葉水洗手再進屋,以示去掉邪氣,並領取紅線、紅包,以示吉利。而負責在家工作人員,則在出殯後即打掃家宅內間和撕下白紙(含紅紙)門聯,重新貼上紅紙新聯,以示否去泰來。此外,在當日下午,孝子要在壹個族上的人帶領下,到墓地焚香,點燭,跪拜,並將墓頂壹塊底面草皮復原,俗稱為撲墳,至此壹切殯葬儀式方算結束。

其它:處理喪事後,把亡者生前的壹切衣物清洗幹凈,並將其穿著去世的那條褲子,剪成若幹塊,分發給孝子,孝女各家保存。這塊褲布,即被各家視為“倉庫”,有家家宏發之意。接著就是為亡者“做七”即從亡者第壹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靈壹次,但不祭“三七”,同時按死者所生的男兒數計,然後從四十九天減去男兒總數,實際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須推算出至少有壹個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為亡者做壹個七。此外,第七個七稱為圓七,主家必須以糯米湯圓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壹百天,主家須備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畢,要就地撥開雞蛋、花生分吃,以示“撥”日—— 亡靈與陽居者永遠分離。

按照習俗,人死後,先就近找壹處利向的地穴,將屍體埋下,待過三五年,再將屍骨挖出,盛置於瓦罐(又稱金罐)內,存放在野外的土坡或石崖壁處,待找到利方向的好地穴,再擇日立碑作永遠安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