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散文”土爐

“散文”土爐

[散文]土竈

作者:時間還很充裕。

六月的江南,田野被季節染成金黃,麥浪在藍天下湧動,直到天地之間的距離,樹林環繞的村落坐在麥浪深處,像綠色的島嶼。伴隨著公雞的啼叫聲,主婦們升起炊煙,把洗好的夏裝全部掛在屋檐下的尼龍繩上;男人們卷起高高的褲腿,肩扛兩個桐油擦亮的桶,邁著矯健的步子,從榻上擔水,往竈旁的水缸裏灌;姑娘挽起袖子,把草割得“吱吱嘎嘎”的,給豬準備食物。晨霧中的鍘草機閃閃發光;男孩踩著露珠,迎著朝霞,把牛牽到田埂上,看著它津津有味地嚼著草,填滿了背下的空腔,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是過去農村常見的景象,是農耕文明的多彩畫卷,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揭示了農村生活的寧靜。

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過去,農村人用爐子做飯和燒草。他們的廚房必須很大,甚至貧窮的家庭也有壹個寬敞的廚房。每壹個煙囪都傲然挺立在屋頂上,緩緩冒出煙霧,稭稈焦油的香味飄散進來。竈膛裏的火轟轟烈烈,又大又亮,隨著風箱拉風的節奏,明暗交替地映出廚房裏的紅色。飯做好了,菜炒好了,鍋蓋打開,壹股濃濃的蒸汽升騰起來,讓我心裏食欲蕩漾。食物可能不豐盛,但聞起來像壹個溫暖的家。

土竈承載著鄉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造竈有儀式感,僅次於造“梁”。開工前,主家要請人看風水,確定土竈的方位。據說壹個家庭只有遵循風水,才會興旺發達。為了讓師傅把瓦工做好,師傅對他畢恭畢敬。磚是爐子的主要建築材料。首先,在地面上放出爐基的外觀,沿著放樣的灰線往上搭,在爐腔內留壹個空腔。爐孔的壁用混有石灰的粘土粘合,以支撐兩個大黑罐。沿著鍋弧的縫隙裏還安裝了壹個鋁制湯鍋,這樣在炒菜做飯的時候湯鍋裏的水就被加熱了,還可以用來洗碗洗臉,非常方便。土竈的兩個竈中間專門開了壹個方孔,用來放火柴,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生火。竈臺用石灰泥壓得緊緊的,白色的竈臺在昏暗的房間裏顯得非常幹凈。在槍口上方建壹個通道,連接到屋頂,這樣燃燒的煙霧就可以排到屋外。但是,氣壓低的時候,情況會很糟糕。煙霧升不起來,擠在竈膛裏,從槍口冒出來,滲透到廚房的每壹個角落,刺激得人熱淚盈眶。經年累月,橫梁和墻壁都被熏黑了。

新竈建成後第壹次生火,很有講究。做壹碗紅燒雞要選個吉利的日子。因為雞聽起來像“吉祥”,壹是慶祝,二是在柴火竈周圍撒雞血。據說它可以辟邪。飯端上來後,壹家人還不能動筷子。他們要把好酒好菜擺在竈前,點蠟燭祭拜竈神菩薩。請泥瓦匠壹起吃飯,讓他坐在八仙桌的座位上,先遞上紅包表示感謝,然後和他推杯換盞,直到主客都醉得跌跌撞撞。

在第壹天和前半個月,村民們點燃香燭祭拜竈神。傳說竈神是上天派到人間的菩薩,每天蹲在廚房的竈臺上監視這壹家的蠟燭。臘月二十三,大家會把竈神送上天。晚上家家戶戶做魚做肉,好酒好菜擺上壹桌。男主人撣去身上的灰塵,整理好衣服,神情肅穆,跪拜竈王爺畫像,全家人跟在後面。崇拜結束後,請從火爐上下來,放在火爐椅子上。竈臺和轎子兩側還有壹副對聯。第壹聯是“升天做好事”,第二聯是“平安落地”。

家庭主婦壹般負責做飯。他們穿著圍裙,圍著爐子忙碌著。刷鍋聲、潑水聲、菜吱嘎聲、鍋碗瓢盆叮當聲、油裂聲,猶如廚房裏悠揚的音樂。孩子們坐在竈口的矮凳上,畫著圈圈把手塞進竈裏,壹邊借著火光看漫畫書。紅色的火焰熱情地舔著鍋底,映著孩子們紅紅的臉。有時候燒竹竿的時候,突然“砰”的壹聲爆炸,嚇得他們手裏的書都驚呆了。

孩子們燒爐子的時候也會自己做點心。他們把紅薯埋在爐子的火裏烤。過了壹會兒,他們用鉗子把它夾出來。如果紅薯是軟的,說明已經熟了。滾燙的紅薯在他們手中跳躍著,吹走了土豆表面的煙塵,用手輕輕掰開。裏面熱氣騰騰,壹股甜甜的味道撲鼻而來。忍不住放進嘴裏,經常燙得舌頭都伸出來了。剩下的煤煙把我的嘴唇和下巴染成黑色,看起來像小孩子。有時他們也會放大豆、豌豆、玉米、花生等。放進烤箱裏煮熟它們。他們壹邊撿柴火燒火,壹邊津津有味地敲門,滿嘴都是香味。

每年臘月二十五之後,家家戶戶都忙著蒸饅頭。第壹天晚上,主婦先把小麥粉和溫水混合,然後男方調酵母漿,再用力揉搓面團,讓酵母分散均勻。添加酵母泥要適量,太多的話還來不及蒸就發了;太少了,直到要蒸饅頭的時候,還是死氣沈沈的。第二天早上,主婦在鍋邊上放了壹圈稻草,這樣蒸籠就可以牢牢地放在上面,然後燒開水。薪柴壹般用豆稭或樹枝,燃值高,火力猛。過了壹會兒,廚房裏彌漫著水汽,以至於看不清人的臉。大約半個小時後,饅頭出來了。溫度恰到好處的蒸饅頭就像少婦的乳房,鼓鼓的,摸起來有彈性,很好吃。蒸完饅頭,放好浴缸,搭好浴篷,洗去舊垢,迎接又壹個新年。

每年臨近年底,家庭主婦做的香腸和臘肉掛滿了廚房的墻壁,暗黃色,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說到小孩子做飯,他們也沒辦法,就偷偷切了壹小塊放進烤箱,比現在城市裏街邊的燒烤好吃多了。為了不被媽媽發現,他們把切下的肉翻過來,試圖掩蓋新的刀口。這種小伎倆不過是自欺欺人,怎麽能瞞得過這麽愛吃醋的媽媽呢?他們也想讓小饕餮們補回久違的肚子,只是裝作不知道罷了。

鐵鍋久燒,底部會形成壹層厚厚的灰土,增加熱容量,有很強的隔熱作用。煮出來的飯特別香,但是柴火不能有效利用。這時候就要把鍋提起來扣在地上,用小鏟子鏟掉煙土。“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這種煙熏土富含鉀,可以收集起來做韭菜和絲瓜的坑肥。鍋灰也有止血作用。如果壹個人被鐮刀傷了,用新鮮的鍋灰敷在傷口上,用手帕包好,壹周之內就會痊愈。

隨著氣象條件的變化,農村的炊煙形成了不同的景象。早晨氣壓普遍較高,氣象條件不穩定,空氣對流強度較強。煙囪裏的煙壹冒出來,就被晨風吹散了,很快就像薄如蟬翼的窗簾壹樣落下來。中午的時候,氣象條件非常穩定,廚房冒出的煙呈柱狀升上天空,看起來氣勢磅礴,就像通向天空的另壹端,讓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煙”這句詩。到了晚上,廚房裏的煙很嫩,從煙囪裏蠕動出來,依依不舍地在屋頂上徘徊,仿佛在呼喚人們回家,最後與夜色融為壹體,整個村莊都處於壹種朦朧的意境中。辛苦了壹天,村民們有的扛著水桶,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扛著草,迎著初升的月亮,聞著廚房的煙味,回家了。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江南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液化氣,經濟發達地區也通上了管道天然氣。按下液化氣竈上的電子按鈕,只聽“噗”的壹聲,噴嘴噴出壹圈藍色火焰。旋轉氣閥可以輕松調節火焰的大小,非常方便做飯,村民再也不用用農作物稭稈燒爐子了。每到夏秋收獲,農民們都在為農作物稭稈的出路發愁。有些地方露天焚燒稭稈造成空氣汙染,甚至危及飛機起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正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從土竈到燃氣竈,再到天然氣竈,從大鐵鍋到電飯煲、電磁爐,現代文明的成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但是,我們不能陶醉於對大自然的勝利,因為每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幾乎都在報復我們。每壹次勝利,第壹步都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到了第二步、第三步,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壹步往往被取消。

沒有技術什麽都做不了,但技術不是萬能的。符合自然、節約資源的技術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寫於第四十九屆世界環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