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少有人少的好處,點到的披薩不壹會就被端了出來,看著眼前色澤誘人的披薩,再嗅著那迷人的味道,和孩子對視壹下——“開工”!兩個人麻利地戴好手套,齊刷刷地把手伸向了披薩。就在我們的大朵快頤即將結束的時候,從店門外走近三個人,因為孩子進門的喊聲很響亮——“我要吃牛排”壹句話吸引全部店裏的顧客,看著壹個個側目的顧客,我也不由自主的朝外看了看——?
? 原來是壹對老人帶著壹個男孩子。男孩子約莫四五的樣子,身著明黃色的T恤衫,腿上穿著深卡其色的七分短褲,理著小平頭,圓乎乎的臉上,壹雙烏黑明亮的大眼睛,壹看就是壹個聰明的孩子。孫子很熟練的來到了櫃臺前,壹邊喊著“我要吃牛排”,壹邊伸手去拿菜單,看著這架勢應該是壹位“小老顧客”。身後的爺爺奶奶還未曾到達櫃臺前,小家夥已經抱著菜單“通通通”來到了我的領座,壹骨碌爬上了座位,然後調整了坐姿,坐在桌前開始饒有興致的看起了菜單。這還是壹個膽子很大的小朋友嘛!我正想著。這時候,孩子身後的爺爺奶奶才壹前壹後地來到了桌前。兩位老人家都約莫六十多歲,都是花白的頭發,面色倒是紅潤,老奶奶穿了件素色碎花的襯衫,淺色的褲子,壹頭半長的卷發稍稍在腦後隨便挽了起來,圓的臉龐上壹雙半瞇狀態的眼睛,壹邊往前走,壹邊的目光早已經落在了孫子的身上。爺爺緊跟著走了過來,壹件淺壹點的藏藍色T恤衫,壹件灰白色的褲子,走起路來脊背稍稍有點駝,但是面龐看著很精神,尤其那雙眼睛,和眼前的小孩真是有八九分的相似。爺爺壹邊走過來,邊落座,邊問“吃什麽呢?”
? 男孩壹看爺爺坐下了,趕忙把菜譜轉了個方向遞到了爺爺眼前,壹邊回答著“我要吃西冷牛排、黑胡椒披薩、還要吃那個面......”壹邊早已經不安分地再次手腳都爬上了座位,因為這是壹條長長靠著墻的如同沙發的座位,邊趴著,邊強調著要吃的東西,爺爺壹邊看著壹邊和他商量著,奶奶在壹邊湊上來看了看菜單,嘴裏嘀咕著“這有什麽好吃的,還不如我給妳們做壹鍋酸湯面條呢!”爺爺微微笑了笑,什麽也沒說,孫子聽奶奶這麽壹說,立馬又大喊壹聲“我就要吃牛排,不吃湯面,還要吃那個沒湯的炒面.......”爺爺邊翻著,邊看著說“牛排別吃了吧,咱們吃個披薩,再來個喝的......”爺爺的話沒說完,孫子再次打斷了爺爺的話“不行!要吃,對了,還要果汁!”奶奶壹臉的無奈,“唉,還不如我給妳們做呢......”爺爺又再次壹遍遍的翻閱著菜單......
大約過了五分鐘吧,爺爺拿著菜單去了櫃臺點餐,小男孩壹骨碌又從座位上跳了下來,緊緊地跟在爺爺後面去了櫃臺,看著爺倆壹起去了,奶奶不放心的坐在座位上“哎哎——”地叫著爺爺,可能是由於店裏還有其他的人,奶奶兩次都中斷了自己的話語,支支吾吾地沒有說清自己的意思,而且從爺爺的反映來看,老爺子壹點都沒聽清楚奶奶在說什麽......
? 就在這個時間裏,我們已經結束了“戰鬥”,走出了店門,在門口經過櫃臺的時候,只聽到爺爺指著菜單說“要這個,這個,這個......”
? 至於最後到底要了什麽,我無從知曉,但是在回來的路上我的腦海裏壹直浮現著剛才的畫面。
? 首先肯定這是壹個聰明的孩子,也能肯定這是壹對慈祥的爺爺奶奶,更能肯定這是壹個溫馨的家庭,爺爺奶奶是很愛這個孩子,可是卻總覺得在這看似溫馨的畫面裏,夾雜著那麽壹絲不太和諧的東西,是什麽呢?
? 我想應該就是愛的方式的問題吧。
? 盡管不能深入他們的生活,但是“小事不小”,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愛的深沈,爺爺奶奶的這份愛裏明顯缺乏了規則意識,已經到達了寵溺的地步。
? 在孩子進門時,旁若無人的大喊大叫的時候,爺爺奶奶只是笑瞇瞇地跟在身後,並沒有半點言語;在孩子爬到了座位上爬來爬去的時候,爺爺奶奶也未曾制止半句;在孩子任性地壹遍遍強調著要吃什麽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有給與自己的引導。從始至終就只有奶奶小聲地嘀咕了幾聲不同的意見,對於壹個四五歲的小孩子,正是形成規範意識的關鍵時刻,不管是在公***場合的大喊大叫,還是隨意穿著鞋子爬到座位上,還是只為自己著想任性大聲強調點菜內容的時候,這些都應該是最好的教育契機,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可是在這樣的過程裏,壹對老人都視而不見,只是壹味地沈默著,在這沈默的背後,我不知道是怎樣的壹種心態,是不想讓孩子失望,是怕在公眾場合的呵斥引來眾人的不適,還是其他什麽原因。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明白孩子是壹張白紙,而在這張白紙上協助他們圖畫的就是我們的家長們,公***場合沒有公***規劃意識,不能遵守公***秩序,作為壹個孩子他是意識不到的,可是作為大人是可以意識到的,當全店的顧客都開始側目的時候,那就說明這已經引起了眾人的不適,這種行為明顯的是不符合這樣環境的行為了,如果大人能夠壹次次有耐心的提醒孩子,那麽規則意識的種子就會慢慢的種植在孩子心中,以後成長為壹名遵守社會公德的“小紳士”了。在孩子肆無忌憚地穿著鞋子爬到座位上,並且來回爬行的時候,他只是為了玩耍,其他的問題他是意識不到的,盡管座位沒有人坐,可是應當讓孩子明白,座位不是遊樂場,不應該這樣去做,況且這裏是餐廳,小鞋子上的塵土是否會沾染那壹排排的座位呢?這也是壹種社會公德的遵守。如果孩子這樣下去,從壹點小時拓展開來,那麽以後上了學會遵守學校的相關秩序嗎?會遵守課堂上的各項秩序嗎?再以後走向社會呢?這真的很難說。
? 因為我們都知道養成壹種新的習慣,遠遠要快於改變壹種舊的習慣。壹個如此聰明、性格活潑的孩子如果長此以往走下去,他的聰明、活潑還會被充分地發揮出來嗎?他會不會沈寂在不斷糾正自己不良習慣的漩渦裏,而不斷地失去最美好的時光呢?
? 在點菜的過程中,孩子點了很多,壹方面量過多,壹方面根本沒有想到同來的還有爺爺奶奶,並沒有顧忌到他人。爺爺奶奶的壹腔愛意全部都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卻把這壹切都當成了理所應當,心裏根本沒有半點感恩之意,這該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就像之前看過的壹則報道“壹碗牛肉面”的悲哀啊。
?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淵源流長。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壹種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孝這種調節親子關系的道德規範目前已然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成為社會教化的基本內容。可是眼前的這壹幕,在孩子最能受到這壹規範教化的時刻,卻被我們忽略了,那麽孩子的這部分是不是就此會被缺失掉呢?
? 想想那新聞裏經常報道的壹樁樁,壹件件的事件吧,壹個人的心智成長是從小開始的,規則規範意識也是從小開始的,當我們都以孩子還小為由,而忽略了這些教育的時候,當某壹天在孩子身上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責備孩子“妳怎麽能這麽做?”豈不知,在孩子的意識裏,他根本就沒有被教化過“他不能這麽做”,既然沒有被教化過,我們又有是什麽理由去指責孩子?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多長大過程中或者是長大後出現問題,其根源都是在嬰幼兒時期,那時候沒有發生問題,不表示以後不會發生問題,如果我們都能意識到孩子嬰幼兒時期重要與長大後,那麽我們可能會避免面臨更多比如“馬加爵、藥家鑫、北大弒母等等”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吧。
也許,只是自己小題大做,不能盲人摸象,以管窺豹,可是小事不小呢,中國老祖宗傳承給我們的“三歲看大,七歲至老”的諺語還是有壹定道理的。
? 期待著,期待著,未來的每壹天裏,這樣的情景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