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觀後感
? 來 亮
? 近些年很少進影院看電影了,更不要說還會淚目,但最近由林州本土作家市委宣傳部長王獻青編劇、林州籍導演李正偉導演的壹部《紅旗渠之歸來是少年》以其生動的情節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強烈的沖擊著觀眾的心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上周末,朋友相約,在市圖書館的小影廳觀看了這部即將在全國院線公映的影片,我與在場的幾十名觀眾都深被影片中感人的情節和振憾人心的場景所感動,幾乎所有的觀影人都流下了眼淚,相互間傳遞著紙巾,電影結束後心情還難以平靜,久久不願離去,爭相談論觀影體會,直到下午壹點多才吃午飯,席間還繼續議論影片……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情況了。大家為紅旗渠除歌曲、舞蹈、話劇、文章,電視劇、巡展等多種表現形式外,又創作出了電影這種特殊表現形式,填補了空白而感到高興!
? 幾天來我也在反復思考,這部影片為什麽能在當前大片紛呈,巨星林立的影視界脫穎而出,在這樣多的觀眾中引起強烈的***鳴,並且在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專家評審中獲得“河南電影第壹名”,認為是建國以來河南電影界最振憾的壹部電影,我感到,原因主要有三:
壹,影片抓住了紅旗渠精神的本質——即: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把黨的宗旨和人民的追求緊緊結合在壹起。黨的領導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黨的主張高度與人民的利益相契合,黨和群眾血肉相連,心心相印。正如老書記楊貴說,建國十幾年了,人民群眾連水都還吃不上,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要我們這些***產黨人幹什麽!黨的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我們不忍心看到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缺水、盼水,找水,連很多人的名子中都是“水”字,常年遭受缺水的煎熬,我們縣委壹班人就是要下定決心帶領林縣人民解決吃水用水的難題,所以才能在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毅然做出修建紅旗渠的決定,60年春節還沒過完就率領全縣三十萬民眾踏上太行山,拉開修渠的大幕,在修渠過程中,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始終戰鬥在第壹錢,與群眾同甘***苦,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這才是真正的情為民所糸,利為民所謀,這也才真正打動觀眾的心靈。這些場面都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反映,如縣委書記,副縣長,***產黨員,突擊隊長等,都在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是“初心”和“使命”,什麽是把人民群眾的追求做為我們的奮鬥目標,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淚下。
二,抓住了林州人骨子中那種執著頑強,不怕難,不服輸的“小推車精神”。“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太行山的堅韌和艱苦歲月的抗爭,加上修建紅旗渠的錘煉,鑄造了林縣人這個特殊群體不可復制的意誌品質。影片把“林縣人生性犟,後面小車前面放”,妳追我趕,不甘落後的意誌品質表現的非常強烈!除了紅旗渠精神外,對林縣人普遍存在的生活檢樸、吃苦耐勞,辦事認真,不甘落後的傳統美德表現的也非常突出,妳說,全國有山的地方很多,缺水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麽偏偏是林州人民能苦戰十年,修成了被稱為世界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為什麽是壹個幹旱缺水,土薄石厚,沒有明顯優勢的地方能躋身全國百強,全省十強,人均存款余額連續幾十年全省第壹?所有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影片中的隧洞塌方,鐵姑娘請纓,淩空除險,都體現了林州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紅旗渠精神,這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在表現手法上,新舊對比,平行推進,音樂時尚,方言點綴,加深了影片感染力。影片以紅旗渠的今昔為主線,以艱苦創業和幸福生活兩條線索交替推進,更加深了我們對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理解,盡管紅旗渠已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洗禮,但她仍堅如磐石,風采依歸,走出故鄉的紅旗渠的兒女們遍及全國和世界各地,名人如流,他們繼續在用紅旗渠精神書寫著各種最美的畫卷,他們永遠是紅旗渠精神的傳人和翩翩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