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送魚送蟾蜍的習俗是什麽時候?
按照民間習俗,每年農歷閏月,出嫁的女兒要蒸面條魚和蟾蜍,送到娘家。這裏的魚代表“財富”,蟾蜍代表“健康”。民間還有壹種說法:“母親吃魚,父親吃蛤蟆,活千年。”而“閏月前送魚送蟾,父母永安”的說法,也表達了“人與日俱增,壽更長”的祝福,祈求父母長壽,平安健康。
魚和蟾蜍通常在閏月開始前被送來。
閏月為什麽要給父母送魚蛤蟆面?
在古代,人們用農歷來計算日期,農歷的每壹個閏月都意味著今年多了壹個月,也就是說今年雖然還是兩季豐收,但實際的日子卻多了壹個月,所以很多家庭都非常缺糧。
所以善良孝順的女孩子,為了讓父母在閏年心情好壹點,會特意蒸壹個月的面食,主要是面條做的魚和蛤蟆。這是因為民間傳說在閏年給父母送魚和蟾蜍,可以為父母消災。
閏月的起源
我國舊歷年中,農歷年壹般為12個月,壹年354天或355天,少數年份為353天(如1965),導致農歷年總天數比陽歷少11天。為了配合地球公轉周期,歷法規定每兩到三年增加壹個閏月,以彌補陽歷和陰歷中日子的差異。
因為陰歷和陽歷的天數差不是壹個有規律的數字,所以閏月怎麽加不是很有規律。隨著歲月和經驗的積累,人們發現了壹個“19年7個閏年”的規律,即在19年中,需要加上7個閏月來彌補天數的差異。
簡單總結就是:農歷三年壹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閏年的每個月被稱為閏月。在壹個月之後加上壹個閏月叫做閏月。比如2020年,鼠年的閏月加在農歷四月之後,所以叫閏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