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壹: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裏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於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壹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壹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壹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壹年壹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汙,洗去她壹年的疲勞,為新的壹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傳說二: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壹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壹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裏挑來壹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壹天壹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壹頭撲到江中,變成壹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壹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之壹天,每家房屋清掃壹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裏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古時候,壹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壹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並將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壹天,她們終於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並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壹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汙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於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這壹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潑水節活動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裏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壹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壹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壹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裏。壹聲號令,壹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壹艘艘龍舟箭壹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壹起吹奏,铓鑼、象腳鼓壹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壹邊說著祝福的話語,壹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裏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壹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壹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壹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壹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壹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難忘潑水節
周恩來:1961年4月13日~15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來到美麗的孔雀之鄉——西雙版納景洪,和邊疆各族人民***同歡慶壹年壹度的傣歷新年潑水節 。當年景洪交通閉塞。周總理乘飛機到達思茅後改乘汽車 。瀾滄江大橋正在建設中,只能乘渡船過江。人民***和國總理的到來,小城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扶老攜幼,懷抱鮮花擁向街道,擁向碼頭,用民族的最高禮節來迎接人民的總理。
四月的西雙版納正是鳳凰花盛開的季節。火紅的鳳凰花樹下,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手持銀盆與各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從此以後,西雙版納景洪在全國乃至世界逐漸出名,現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周總理在景洪期間,視察了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的橡膠園,鼓勵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為把西雙版納建成祖國的第二大橡膠基地而努力。
潑水節習俗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誌。
潑水節壹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壹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壹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壹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擡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壹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壹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壹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紮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臺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煙火,用壹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壹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 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裏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壹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 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壹塊進行丟包 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壹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 八方匯聚到這裏。壹聲號令,壹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 雲霄,壹艘艘龍舟箭壹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 竹“(上竹下必)”壹起吹奏,铓鑼、象腳鼓壹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壹邊說著祝 福的話語,壹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裏的水向對方灑過 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 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 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壹個個從頭到腳全 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壹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鋩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 。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泰國潑水節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幹節”。宋幹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既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有3天,是泰國壹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谷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壹年壹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壹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壹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壹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壹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並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壹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並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壹些慶祝活動,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遊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裏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德昂人的潑水節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壹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壹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裏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壹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壹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壹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壹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壹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壹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壹種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壹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壹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壹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鐘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只竹籃了。到了這壹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壹個精致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只竹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