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滄州的民俗是什麽?

滄州的民俗是什麽?

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梆子,滄州花棉,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漢代,明代廣為流傳。傳統民間習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驅鬼。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新張慶典、春節比武等,人們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興。滄州的舞獅是以壹種趣味晚會的形式存在的,早期多在春節期間的廟會和民間花會上舉行。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是河北省井陘縣的傳統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拉花起源於民間節日、廟會、祭祀時的儀式和街頭廣場花展,在唐代元和八年(813)所作的《元和縣誌》中有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變得非常流行,成為當地人喜愛的壹種歌舞形式。曾有壹句話,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到處拉花。65438年至0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井陘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壹個重要分支,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在清朝光緒初年進入鼎盛時期。河北梆子不僅善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臺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還是舞臺藝術,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劇種之壹。

在其鼎盛時期,河北梆子還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

4.滄州花棉

“花棉”在這個城市被稱為“棉酥”或“棉人”。豫東叫“蒸花饃”;豫西壹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後改名“餅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最常叫的名字是“拼棉花”。

在舊社會,面條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他們才能吃上幾個“白饅頭”,成為窮孩子期盼壹年的最好的食物。媽媽們用來之不易的白面制作各種小動物和包子,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媽媽們啟蒙孩子的最佳食用玩具。

5.西河鼓

西河鼓是中國北方鼓書鼓樂的壹種形式,是傳統民歌之壹。流行於河北,流傳於鄰近的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東北等地。

在流傳過程中有“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鼓”、“黑仔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命名為西河鼓。

百度百科-河北民俗文化節

百度百科-滄州花棉

百度百科-西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