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壹個魯迅實際上從來沒有“退出”過我們的生活。“魯迅問題”隔幾年就會流行起來。十年前,我們還沒有忘記“老頑石”、“老頑固”,甚至“偏執狂”的謾罵;五年前,關於內山富市的落成和30年代文化代理人制造的“盧布”的傳聞又回來了,甚至關於塔島灣魚臺新光的小道消息,早已破產的老調,壹遍又壹遍。如果《顏路》問世,“新發現”將會年年推出。今天說魯迅“好冷好謹慎”,明天又說“魯迅壹生有幾個女人”;前壹刻,按魯迅的“行政級別”,他屬於“享受副處”,後壹刻,周的食譜,青菜、豆腐、香菇,都快做成博士論文了。至於孔乙己牌茴香豆,百草園的土特產等。,早就成了馳名商標,引來了周家後人的憤慨。這叫壹邊罵魯迅壹邊“吃”魯迅,壹邊要求魯迅“戒”,把魯迅當“永不戒”。
魯迅的確是壹個有意義的話題,因為在壹百個人的眼裏,有壹百個魯迅。比如總說魯迅是“匕首標槍”,其實魯迅是手術刀。魯迅從“解剖自己”入手,剖開了中國文化的深層,觸及了我們每個人的“根”,壹個延續了幾千年,抄了幾千遍的阿q,壹個“精神勝利法”,就是把我們族群的內囊和底牌翻出來。我們舉著魯迅的鏡子,在鏡子裏看到自己。幾乎每個人都能“對號入座”。當我們再去讀魯迅的文學時,其實可以讀到壹身冷汗,才知道我們今天依然沒有“出村”。
所以,魯迅真的不能“退出”,這更是因為,從文化的深層次來看,魯迅並沒有過時,魯迅的時代並沒有結束——魯迅壹生所批判的“國民性”對於我們來說,是有了很大的改善,還是轉型艱難甚至愈演愈烈?這壹點可以體現出來。比如“看客”的心理,比如“和尚摸不著”,比如圍觀、偷窺、好奇、勾心鬥角、輕信、造謠、起哄、暴力,甚至同樣“意味深長”的國罵,從網上網下,到街頭巷尾,甚至到某些官場,妳不覺得魯迅先生壹下子活了嗎?《阿q正傳》在詮釋《故事新編》。壹切都那麽“當代”嗎?所以魯迅不能“退出”,時代還在強烈呼喚魯迅。顯然,這篇文章談的不是壹只風箏該不該從中小學課本中“撤”出來——魯迅的作品有點難讀,甚至有點晦澀,魯迅的語言充滿個性,甚至有點“創意”。孩子能不能讀,這是教學規則的問題,應該由基礎教育的專家來研究。但魯迅能否“退出”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把人性的“手術刀”和這面現實的“鏡子”是否應該丟棄,則是另壹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