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川明參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著名特產。它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蒼溪縣誌就記載了土特產川明參,鹹豐初年(1851)開始人工栽培。
蒼溪川明參,產於四川省蒼溪縣龍山及其周邊地區,是壹種優秀的中藥材。是滋陰補肺健脾的中藥,具有潤肺化痰、和胃生津、解毒的功效。註射治療肺熱咳嗽、熱病傷陰、虛寒、閉經。2000年5月,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川明參中含有具有藥用活性的香豆素和蘆丁,如虎耳草、當歸腦、歐前胡素水合物、吳茱萸次堿等。從蒼溪提供的供試品中,首次從川明參中分離出自然界罕見的4,5,6,7-四取代苯並-甲氧基,其結構為4-羥甲基莖-5-(B-丙酸甲酯莖)-6-甲氧基。
蒼溪川明參不僅具有很好的藥用功能,還能與各種肉制品混合搭配出色香味俱佳的川明參系列菜譜,是酒店、飯店、餐廳、家宴廣泛使用的壹道美味佳肴。禮品袋、禮盒、川參膏、保鮮川參更是饋贈親友、慰問老人的佳品。
蒼溪縣川明參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相傳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吳堂宗山創始人張三豐遊歷蒼溪縣雲臺觀,與道士雲臺觀壹拍即合。張三豐把道姑介紹給了朱元璋的第十壹個兒子春竹,道姑把蒼溪出產的優質“塔利娜”作為貢品送給了春竹,朱春穗把它送給了皇帝,皇帝下詔“塔利娜”就是“明燦”。
蒼溪川明參是四川省蒼溪縣的特產,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蒼溪縣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地形和氣候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生長,總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壹。所生產的川明參,黃亮白潤,形狀細長規整,質地硬脆,橫切面角質,粉質飽滿細膩,味甜清淡,品質極佳。
川明參氣候涼爽濕潤,耐寒性較強,但不耐高溫。我喜歡幼苗期有點陰涼。最怕強烈的陽光。川明參喜歡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尤其是腐殖土和沙土。生長在沙質土壤中,其根部質量較差。粉小,不飽滿。在粘,潮濕和礫石土壤中栽培。根變形,易分枝。
藥食兩用,根入藥。《本草綱目》記載,川明參可用於肺熱幹咳、陰虛咳嗽、幹咳痰粘、氣陰兩虛、心煩熱燥口幹等。其食用味道鮮美,具有質嫩、粉足、湯鮮的特點。川明參不僅藥用價值高,食用價值也高,年消耗量大,種植川明參效益高且穩定。
蒼溪川明參的食用方法;
取適量蒼溪川明參,用清水浸泡8-12小時至透心,洗凈,與料子同燉,蒸熟。它的味道清新,回味無窮。
地域範圍
蒼溪川明參產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龍山鎮、雙河鄉、河底鄉、雲山鎮、文昌鎮、月東鎮、白山鄉、彭店鄉、石馬鎮、東溪鎮、高坡鎮、黃茅鄉、龍洞鄉、石竈鄉、月山鄉、歧坪鎮、白衣鎮、漓江鎮、土裏鄉、袁遺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5 43'-106 28 ',北緯310 37'-32 10 '。保護區3500公頃,年產量7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