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是廚師,我相信這對妳來說不是好消息,但對普通人來說真的是好消息嗎?
能炒3000多道菜,是什麽水平?我去網上簡單了解了壹下。如果我說錯了,請積極指正。
壹般的餐廳,菜單上可以有50~100道菜,甚至很多。作為壹名合格的廚師,在掌握了各種菜系的烹飪技巧後,理論上可以做的菜有很多,但實際上餐廳用不了那麽多。
但是壹個廚師是不可能直接掌握3000道菜的烹飪方法的,哪怕他再好。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的優勢正在各個領域被逐漸侵蝕。
很多人可能會說,機器人做飯的味道肯定不如廚師,我同意這壹點。問題是我們平時吃的壹些工作餐和盒飯都沒有做飯好吃,恐怕沒有機器人好吃。我們不是應該吃嗎?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會有反應。這種烹飪機器人肯定不會在短時間內取代高檔餐廳廚師的工作,但在路邊蒼蠅館子做快餐的廚師很可能會被裁掉。
資本家的邏輯是,既然妳不用心做飯,又有壹個機器人比妳強,那換掉妳也無可厚非。
但是妳知道這個路邊攤大廚有多少人嗎?據不完全統計,可能超過1,000萬。也就是說,這1,000萬人在這種烹飪機器人普及後,要麽苦練廚藝成為真正的廚師,要麽就得等著被機器人取代後再跳槽。
其實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只是大多數人感覺不到。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壹組數據。從1949到現在,紡織行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了60多倍。然而,紡織行業的員工人數下降了99%。
生產效率提高了,但雇員人數卻減少了。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悖論。
互聯網提高了產品流通效率,但很多經銷商失去了生存空間。電子商務提高了我們的購買效率,但它使許多夫妻店和路邊攤消失了。
當然,電子商務也創造了很多物流行業的工作崗位,但是商業的邏輯永遠是提高效率,所以物流行業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壹定是提高自動化水平,盡可能的節約人力成本,從而提高效率。
這種事情各行各業都能看到。只要能提高效率,未來還會有更多新的技術和應用。
但是,隨著效率的提高,需要的人越來越少。這些人的工作怎麽解決?這恐怕會是我們未來很長壹段時間需要共同思考的話題。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