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旱時河水幹涸,魚在哪裏?就算有魚,那時候的網的價格怎麽能和現在的網相比呢?那時候還沒有現代工業,膠線和尼龍,壹張網也沒有現在這麽好。如果普通人不是漁民,根本就沒有網。如果是洪水,那就太可怕了。想想後果。古人不傻。他們能想到現代人能想到的,卻不能用現代人坐在現在的技術上看古人。釣魚需要很大的體力,餓的人體力不大。我聽過壹個故事。大饑荒時,饑餓的人們到水庫裏去撈河蚌,釣到河蚌時,已經沒有體力走上岸了。我的腳無法從泥裏拔出來,最後我筋疲力盡,淹死在河裏。
魚蝦是蛋白質,米飯和面條是碳水化合物。光吃魚蝦是不夠的。魚蝦富含蛋白質,脂肪少。消化吸收蛋白質會消耗寶貴的脂肪,也就是說吃魚蝦會讓人減肥,就像現在非洲的壹些地方壹樣。不是不想吃,應該是不敢吃。不然人家餓的什麽都不敢做!那時候的狩獵工具很簡單,獵人很少。有壹天,妳可能會壹無所獲。而且魚不是主食,味道清淡無鹽。對於勞動者來說,類似於野菜,只是獲取的過程比野菜更困難,更麻煩。等到妳抓到壹條手指大小的魚,妳可能已經餓死了。
沒有油和鹽,就沒有花椒、蔥、姜、蒜、料酒、辣椒等。,而且魚真的是咽不下去。而且往年旱澇年河裏基本沒有魚,泥鰍烏龜可能會多壹些。為什麽新中國連續40年組織義務工冬季修溝挖河興修水利?不就是為了壹場旱澇保收嗎?吃魚需要重油和水。長期饑餓的人會慢性自殺。我們那裏從來不缺魚,以前也餓死過人。我們不想吃,也不能吃,包括蓮藕。只能救急,不能長期吃。我們必須有油和鹽。
野生魚應該很難作為主食充饑。就像現在釣魚,釣了壹上午可能就釣到壹條壹斤左右的魚。除了頭和骨頭,沒有肉。如果有這個時間,坐著不動釣魚,還不如挖地下昆蟲吃。如果是釣魚,就沒那麽好釣了。漁網和竹筏不是古代家家都有的。古代災荒年,家裏的東西都賣完了,這些東西基本沒有了。還有,如果在荒年吃魚,壹個人壹天吃多少公斤魚夠?2019年,帶魚(中國捕撈量最大的魚類)在中國的捕撈量約為654.38+0萬噸,足夠2億人吃十天左右。仍有大型漁船在遠離岸邊的公海捕魚。妳讓古代主要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吃魚嗎?妳釣它們嗎?在解放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魚是壹種稀缺資源。我想說,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買得起魚。荒年吃魚和不吃肉末有什麽區別?
壹般有魚的地方就不會鬧饑荒。有魚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能灌溉就能生產糧食。統治者再無情,也不會阻礙人民發展農業。相反,古代容易發生幹旱饑荒的地區都是北方,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幹旱少雨,水網不發達,有魚可捕。而且,釣魚也是壹項技術活。如何判斷魚窩,如何撒網,都是有講究的。很多北方人根本不會遊泳,不淹死就好。怎麽釣也沒用,就算他們釣到魚。這魚壹點也不飽。3斤魚能出1斤肉就不錯了。
從古至今,逃難者的水源很少。中國有三次大的難民潮,主要在甘肅、陜西和山西。主要原因是幹旱和幹旱引起的蝗蟲自然災害。有水源的江蘇、浙江、廣東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災害。沒有油鹽的魚味道不好,經常吃魚容易生病。甚至八十年代妳不吃的時候,我爸剛去河南吃扁擔挑的蘿蔔,這裏沒人要壹斤魚換壹斤蘿蔔。這就好比二十年前我們國家的龍蝦災難。誰想吃沒油的龍蝦?要炸蝦才浪費油。
嚴格來說,北方幹旱地區是沒辦法吃到魚蝦的,南方魚米之鄉饑荒年份也不多,到處都是魚和龜,餓死的幾率很小。我的祖先是漁民。在舊社會,長江裏有很多魚。壹網幾百斤很正常,有時候有壹兩千斤。但是那時候很多人不吃魚蝦,因為不敢吃,不會做菜(不會做菜,沒有姜蒜等調料)。但在密密麻麻的溝渠裏,小魚、鰻魚、泥鰍、青蛙、螃蟹都很豐富,可以說泛濫成災。饑荒年,只要在溝裏放個避孕套,吃飽是沒問題的。
1986年我出生的時候,我媽在樓下抓了七八只野生烏龜(最大的有臉盆大小)吃了。小時候爺爺每三天給我做壹次野生甲魚吃,我就覺得惡心。還吃了幾十只野生刺猬(現在想起來,真的是罪大惡極)。所以,我們從古至今很少聽說餓死人的,野生的魚蝦蟹龜真的很豐富。我媽小時候在船上連中華鱘江豚都吃過,但是漁民壹般不吃江豚,因為太肥了,味道都不好,就用普通食用油打撈。所以綜上所述,饑荒年只有北方缺水地區和南方部分地區吃不到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