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餃需要泡糯米嗎?
蒸餃用的餡料含水量很少,含水量少的糯米做的蒸餃很難入味。提前浸泡可以增加糯米的含水量,做出來的蒸餃會很軟很好吃。所以先泡糯米。
是蒸蒸餃的熱水嗎?大火燒開後放入蒸餃蒸15分鐘。蒸籠放在蒸餃上之前,在蒸籠上抹點油,防止粘鍋。
香菇糯米豬肉餡
材料:糯米1.5斤,肉末(半肥半瘦)半斤,幹香菇20個,木耳10,胡蘿蔔1,小蔥20根,生抽2 W勺,老抽2 W勺,蠔油1 W勺,鹽、糖、料酒適量。
練習:
(1)首先將蘑菇清洗幹凈,在蘑菇中加入更多的清水,用微波爐加熱壹分鐘,然後浸泡十分鐘,再擠出來得到浸泡的水。同時,將蘑菇切成丁。
(2)將黑木耳浸泡後切塊;胡蘿蔔洗凈,切丁;將小蔥洗凈,切段,將小蔥和葉子分開放置。
(3)將洗凈的糯米放入電飯煲中,用香菇浸泡過的水將糯米煮開,水量比大米高壹個指節。
(4)炒鍋燒熱,放入肉末翻炒至出油。
(5)將炒好的肉末鏟到壹邊,用鍋底的油翻炒肉末,與肉末翻炒均勻。
(6)將炒好的肉末和蔥鏟到壹邊,用鍋底的油將香菇和木耳丁炒香,與肉末和蔥翻炒均勻。
(7)將炒好的肉末、蔥花、香菇、木耳鏟到壹邊,用鍋底的油炒紅蘿蔔,與之前的肉末混合物翻炒均勻。
(8)加入生抽、老抽,先翻炒,然後倒入蠔油翻炒,再用料酒、糖、鹽調味,最後多放點鹽,因為糯米要拌。
(9)加入煮熟的糯米,攪拌均勻。嘗嘗味道,如果不夠,請再調味。
(10)等糯米涼壹會,再拌入蔥葉。
當然冷水蒸也可以。其實這個沒有壹定的限制,看個人喜好。
蒸餃最早的歷史記載是什麽?元代朝鮮(今屬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童童》中,有“平原酸餡加少許小麥”在元代大都(今屬北京)出售的記載。書中關於“壹點麥”的註解說,把小麥粉做成薄片,包在肉裏蒸,配湯吃,方言裏叫壹點麥。小麥也出售。又有雲曰:“皮薄肉切實。頂細如線時,謂之小麥。”“以面為皮,以肉為餡做花蕊,方言裏叫賣。”如果我們把這裏的“壹點麥”的配方和今天的燒麥對比壹下,就可以看出它們是壹回事。
到了明清時期,雖然仍使用“燒麥”壹詞,但也出現了“燒麥”、“蒸餃”等名稱,“燒麥”出現的頻率更高。例如,《金瓶梅·花刺》中就有“賣桃花”的描寫。《揚州畫舫記》、《通竅椅記》等書中出現“稍麥”二字。
清代壹位佚名編纂的食譜《調鼎記》收了“肉餡”、“豆醬”、“油糖”。其中“老鮮燒麥”以雞肉、火腿為原料,以時令菜肴為餡料。“炒糖”是用板油丁、核桃仁、白糖做餡。中國南方還有壹種“鹵制”的蘆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