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應用
在近代史上,魏源是經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倡導者。
傳記
魏源生於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卒於鹹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原名遠大,字默深,湖南邵陽縣金壇人。父親魏邦祿是個做主簿的小官,魏源十歲時家鄉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當時父親在江蘇,無力幫助他們,家庭生活極其困難。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魏源還是堅持讀書學習,他喜歡讀史書。這讓他叔叔很不高興,因為這不是科舉制度的內容,但是魏源還是偷了。
魏源壹生在名利場並不十分得意,因為他看不起儒家復雜的文風,思想與傳統文人官僚不同。所以二十九歲中了科舉後,考試不及格,五十壹歲,三榜第十九。有壹次,考官認為他在卷子上的字跡潦草,取消了他的宮考資格。可見魏源的性格是他壹直無法中彩票的主要原因。
不過魏源還是有真才實學的。有壹個叫陳陵的禦史,他考了進士第壹名。他很喜歡魏源的朝氣。還把自己的文章拿給魏源看,征求魏源的意見。雖然當時魏源不是秀才,是位高權重的人,但陳玲還是頂住了壓力,與魏源進行了互動。
魏源五十壹歲正式中進士後,到揚州、高郵等地做知府、縣令。在此之前,他主要擔任幕僚,為尋求救國之道而寫作。他與龔自珍相識後,成為好朋友,當時稱之為“執友”。他們都不滿當時陳腐的文風,不想做儒家的書呆子。而是敞開胸懷研究“實踐論”的真知,即“天、地、東、西、北、南之學”,積極尋求變法自強之道。
他的壹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劇變,他也參與其中,致力於救國富民。“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他著名的思想。
魏源三十二歲時,江蘇布政使何長齡要他編《禦經集》,壹年後在魏源完成,著作壹百二十卷,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由於收集了大量的社會經濟資料,指導思想切合實際,在本世紀末編好後影響很大,受到很多人的贊賞。幾乎每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都有這本書。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期間,魏源的註意力從對內改革轉移到抵禦外敵入侵。他還從揚州趕到浙江前線直接參與抗敵,但後來林則徐被腐敗的政府革職,流放到新疆,而祁山這樣的漢奸卻得到重用。魏源親自趕到鎮江為林則徐送行。
不能在戰場上報效國家的魏源寫了《吳聲的故事》和《海洋地圖》。《吳聲紀》壹書早在1829年就開始編寫,並於1842年正式完成。書中用清初的武功來鼓勵人們努力保家衛國。
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魏源和曾國藩壹樣,也在當地組織團練,準備鎮壓。後來又因為拖延信息傳遞被誣陷,被辭退。第二年復職後不久,他以“世間煩事多,無心做官”為由,辭職回鄉。最後他住在杭州的壹個寺廟裏學佛,不見任何客人。64歲在那裏去世,葬在杭州。
海洋地圖集
這本書體現了魏源“學以致用”的思想。
它是根據林則徐寫的《四大洲誌》改編的。人們得知他的書的編纂後,互相幫助。有人把相關地圖復制給他,也有人把在臺灣省被俘的英軍士兵繪制的英國地圖寄給他。魏源在朋友的鼓勵下,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50卷的《海洋地圖集》,然後用了4年時間擴充到60卷,到1852,又編成了100卷。這本書是中國人編寫的第壹本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現代書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等,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闡述了他的抵抗侵略、強國富民的重要思想。後來這本書傳到日本,備受關註,成為近代日本反抗西方殖民者的重要參考。
清朝統治者被西方列強的武器嚇到了,魏源卻清楚地知道。他主張建立軍事工業,學習新的武器技術,最終征服和打敗列強。這就是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然而,魏源並不是壹個唯武器論的人。他更加重視人的作用。沒有人指揮他,所以有好的武器不代表什麽,這預示了日後甲午戰爭的結束。《海的地圖:第三章》的結尾,魏源發自內心地喊了壹聲:“就是要把人弄走!我只是去找人!”
哲學思維
魏源的變法自強思想明顯繼承了法家傳統,認為世界是不斷發展的。在鴉片戰爭中,他積極分析戰局,認為強弱雙方的力量是可以轉化的,並提出了具體的戰略戰術,以變敵強我弱,即把敵人投入戰鬥,使英國的軍艦、大炮無用武之地,發揮我們補給充足、熟悉地形的優勢。有了這些因素,再加上正確的指揮和配合,我們也能打敗落後的英軍槍炮。
魏源認為,“做”才是真正的知識之源,而不是壹本死書。沒有“做”,就無法獲得有用的知識。他對此有壹個生動的比喻:“穿上(即閱讀)五嶽圖以為識山不如做樵夫腳;談蒼明識海之廣博,不如壹瞥客(指海外貿易商);“嘗(品)壹口八珍(貴菜譜)不如知其味。”因此,魏源註重實際調查研究。當他得知英國人在新加波設立了華英學院,並請中國人教中文時,他擔心中國沒有人做過類似了解外國的事情,於是開始編纂《海洋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