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文化大融合關東飲食提供了極其豐厚的土壤。再加上關東地區物產豐富,飲食原料門類齊全,更使得關東飲食有了發揮的基礎。
關東地區的飲食風俗極富地方色彩,既顯現出當地特產豐富,又反映出當地民族豪放的性格。
由於氣候、習慣等原因,關東地區壹日習慣3餐,主食雜糧和米麥兼備,其中粘豆包和高粱米飯最具特色。
以餑餑和薩其瑪為代表的滿族茶點是《滿漢菩翅燒烤全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蔬菜以白菜、黃瓜、番茄、土豆、粉條、菌耳為主。肉品中愛吃白肉、魚蝦蟹蚌和野味。
關東地區是壹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壹書中,曾記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胡燴肉”、“胡羹法”、“胡飯法”等肴饌的烹調方法,說明其烹調技術很早就具有較高的水平。
遼寧沈陽是清朝故都,宮廷菜、王府菜眾多,東北菜受其影響,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魯、川、蘇等地烹調方法的精華,形成了富有地方風味的東北菜。
東北菜烹調以燉、醬、烤、扒、炸、蒸見長。許多東北菜肴表現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化或者外脆裏嫩、外酥內爛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濃,造型美觀,豐富又實惠。
許多東北菜為人所熟知:小雞燉蘑菇、紅扒熊掌、三鮮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馬哈魚、排骨燉豆角、豬肉燉粉條等極具區域特征。
其中,小雞燉蘑菇是壹道滿族傳統風味菜肴,也是滿族八大碗中的壹道名菜,即是用幹蘑菇、雞肉和粉條壹同放進鍋裏燉制而成。燉雞的蘑菇最好選用野生的細桿小薄傘的榛蘑,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襯托出雞肉的鮮香。
關東八大碗歷史久遠,植根於百姓之中,是東北湯菜的代表。農家喜慶宴席上離不開它,酒樓傳統佳肴也是榜上有名。“八大碗”源於滿族食俗,八旗子弟崇尚“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粗獷飲食文化,與其祖先的遊牧生活正是真實的寫照。
八大碗原料多以畜肉類、禽類為主,配以山珍和季節蔬菜,烹調技法多用燉、燴,以大鍋烹制,湯菜結合,酥爛入味,鹹鮮、酸辣、香醇特色突出,充分體現了滿族人正直豪放的氣概。
八大碗流傳至今,仍為現代人津津樂道,捧為珍饈,除在傳統技藝上有所改革,以適應時代潮流外,更重要的是北方氣溫較低,壹年四季,幾乎有壹半時間裏是冰天雪地,人們需要補充大量的熱量,去抵禦嚴寒,濃厚的口味,半湯半菜的燉品,正好能夠滿足這樣的需要。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溜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八大碗往往用於宴客之際,每桌8個人,桌上8道菜,上菜時都用清壹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關東人深深的情誼,全部傾入在這濃濃的熱湯中。
吉菜是植根於吉林這塊黑土地而創立的壹個菜系,被譽為我國烹飪領域的壹朵絢麗的奇葩。
吉菜,是指利用吉林特產或主產原料,運用吉林特有的烹飪工藝,結合吉林各民族飲食文化和習俗而形成的風味菜。同時吉菜名稱還包含吉祥、吉慶、吉利等喜慶之意。
吉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形成、發展與吉林的地理、歷史、經濟、民族、文化、風俗、資源等因素密切相關。
吉林處於關東地區的中部,土地肥沃,具有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吉菜發展的有利條件。
吉菜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滿族的祖先肅慎就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漁獵生活。吉林地區自古還有漢族、朝鮮族、蒙古等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飲食習慣不同,各民族特有的飲食習慣融合起來,就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飲食文化。
吉林菜肴經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經形成了以民族、地域、烹調技法、飲食習俗為特點的吉林風味菜點,深受關東地區人們的喜愛。
在烹調技法上,吉菜受魯菜影響較大,同時又融入了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的飲食特色。吉菜烹飪精巧細致,擅長溜、爆、燒、烤、扒、燉、醬、拔絲,精烹山珍野味,講究火候,擅長勺工,並且註意復合技法和吸收其他菜系烹飪技法。
黑龍江菜系又稱“龍江菜”,以烹制山蔬,野味、肉禽和淡水魚蝦技藝見長,講究口味的香醇、鮮嫩、爽潤、鹹淡相宜,以珍、鮮、清、補和綠色天然食品著稱,是我國烹飪藝苑中的另壹枝奇葩。
黑龍江菜由哈爾濱、牡丹江、伊春、黑河等地風味菜組成。代表菜有紅燒大馬哈魚、烤狗肉、叉燒野豬肉、燴鹿尾、飛龍湯等。
龍江菜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它也蘊含了多個民族的文化,是任何其他飲食文化都不可取代的。
歷史上龍江菜與南方菜系最大的不同是主要以大醬為主要調味品,女真人最喜歡食用大醬,臣下做得好的大醬要送給皇帝品嘗,否則會被視為不敬的罪狀。
1226年,金國第九位皇帝金哀宗在蒙古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逃到了現在的河南商丘。
3月,元帥蒲察官奴作亂,殺參政知事石盞女魯歡之前說:“汝自車駕到府,上供不給,好醬亦不與,汝罪何辭?”
最後命令軍士到石盞女魯歡的家,檢查出20缸大醬,然後把他殺掉。
歷史上有人因為沒有進貢大醬被殺,也可以看做是奇聞,從中可以看出大醬在女真飲食繁衍過來後在關東菜中的重要性。
單從菜系上說,關東菜系是遊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延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飲食脫胎於同壹個母體,是不可強行割裂的。這個母體就是黑土地上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生活特征賦予飲食獨特的文化,使其得以千百年流傳。
關東地區歷史上典型的烹飪器具是六耳鐵鍋。鐵鍋有6個耳朵,是遊牧民族獨特的標誌。
農耕生活有固定的場所,有固定的竈臺,鍋可以放在臺上。而遊牧生活,到了棲息地,支上幾枝枯木,吊上六耳鐵鍋,開始把遊獵的收獲物拾掇幹凈,再放進各種野菜,煮出壹鍋濃濃的清香。
遊牧的生活特點不可以讓人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炒幾個菜,只能把想吃的東西全放在壹起燉。六耳鍋就是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產物。它便於隨時懸掛在樹枝上。這種鐵鍋式的熬燉是關東大燉菜的根源,也是現代火鍋的由來,所以直至如今,正宗的龍江菜沒有炒菜。
朝鮮族是關東地區壹個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冷面和打糕是朝鮮族獨具風味的食品,也是人們最喜愛的食物。冷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年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人習慣吃冷面。冷面也叫長壽面,取其纖細綿長,寓意多福多壽。
除此之外,凡遇喜慶節日,或新婚嫁娶,或客來賓至,這也是主人招待客人的食品。冷面的佐料和原料很是講究,原料多是蕎麥面、小麥面,也有用玉米面、高粱面或白薯粉制作的。
佐料種類多樣,有牛肉、豬肉、雞肉、蛋絲、芝麻、蘋果等,並以香油拌制,這種冷面吃起來酸甜香辣,清涼爽口,別有風味。
米糕的種類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其中以打糕為主。打糕是朝鮮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招待賓客的主要食物之壹。做打糕時,先將糯米蒸熟,放在木槽或石臼裏,用木槌或石錘打爛成糕團,再放上壹些小紅豆做的豆沙面,蘸上白糖或蜂蜜,吃起來酥軟香甜,風味很濃。
朝鮮族的泡菜,就是辣白菜歷史也很悠久,是朝鮮族世代相傳的壹種佐餐食品,深得朝鮮族人的喜愛。
做辣白菜時,先將白菜洗凈,切開,用鹽腌幾天後擠去水分,在每壹棵白菜上抹上用胡蘿蔔、生姜、大蒜、幹辣椒、鹽等做成的調料,然後壹層層碼在幹凈的缸裏,每壹層白菜上放壹層蘋果片,裝滿封缸。
半個月後便可以食用了。按照這種做法做出來的泡菜吃起來香甜酸辣,十分可口。由於其做法簡單易學,很多其他民族也學著做,漸漸成為關東地區餐桌上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