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天津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
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翻譯:
黃昏時分,壹群烏鴉落在壹棵藤蔓枯萎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叫聲。小橋下,流水叮叮當當,小橋旁的農家樂裊裊升起炊煙。古道上壹匹瘦馬迎著西風艱難前行。
夕陽漸漸失去光澤,從西邊落下。寒夜裏,只有孤獨的旅人在遠方徘徊。
贊賞:
這首曲子的名字叫《秋思》,是壹首悲秋之作。秋生易感性是中國文壇的古老傳統。從屈原的《離騷》到現在。《樂記》說:“人動則物順。”意思是外來的東西使人的內心感受活躍起來。那是什麽能讓外物移動呢?
《詩》曰:“齊之獸感人,故搖其性情而舞。”他認為,這種能讓事物動起來,從而動妳的心的東西,就是‘氣’。那是什麽憤怒?古人認為宇宙有陰陽,正是它們的運行產生了宇宙和四時的早晚。比如夏天陽光最充足,所以植被茂盛。但到了頂峰就開始走下坡路,陰氣逐漸產生,慢慢到了秋冬。秋冬季殷琦最重,所以植被下降。陰至極則轉陽,陽生萬物,百花齊放春滿園。
因為四季溫度不同,自然景色不同,所以人們的心被這些變化所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使人聯想到美,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植被的枯萎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終結。所以會讓人感到悲傷和難過。《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不溺,春秋取其位。然草木散,恐美人遲暮。”宋玉在《九辯》中說:“唉,秋是靈!壹片蕭瑟,草木雕零雕零……”陸機《文賦》雲:“悲葉落在金秋,喜在香春。”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