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原名“鍋炒肉”,出自哈爾濱道臺太守銀都薛瑩的特級廚師鄭興文之手。因為炒鍋用急火加熱,汁液倒入炒鍋,浸透到肉裏,所以叫“鍋炒肉”。俄羅斯人把“爆炸”這個音發成包。久而久之,“鍋炒肉”就變成了“鍋炒肉”。在事變之前,由於東北三省歸張家管轄,道臺府的許多菜肴都是禁菜和私房菜。
1911年,鄭興文在奉天(今沈陽)舉行的世界鼠疫研究會上,因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受到了與會各國代表的高度贊揚,並獲得了大會頒發的“河畔食客”榮譽牌匾。日本占領黑龍江後,張學良對東北部分地區的控制逐漸松動,壹些民間手藝和美食菜譜逐漸流出,鍋包肉開始在哈爾濱內外流傳。
後來到了遼寧,遼寧人自己加改造。最後壹步是用番茄醬或番茄醬,看起來像哈爾濱的“櫻桃肉”,減少了鹵肉(鍋炒肉)原本酥脆的金黃色。龍泉山莊的廚師曾經在全國電視烹飪大賽上展示過沈陽版的“鍋包肉”。“濱江山族”的曾孫在哈爾濱花園街43號開了壹家美食店。
鍋包肉是東北名菜。壹般所有的菜都講究色、香、味、形,但這道菜需要加壹個“音”,即咀嚼時要發出類似吃爆米花時的聲音。這就是鄭興文,哈爾濱道臺府菜系的創始人,濱江路道臺度薛瑩的第壹任總廚。為了適應外賓的口味,他把原來鹹鮮的“烤豬排”改成了糖醋菜,從而出現了哈爾濱第壹道菜。鄭興文根據菜肴的做法稱之為“鍋包肉”,現在稱之為“鍋包肉”。鍋包肉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