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從餐桌的變化看祖國60年的發展。

從餐桌的變化看祖國60年的發展。

發布於2009年9月30日13: 04。

1948 65438+2月10,上海冬令救濟會在陸家浜路晁海寺為難民發放粥。當時大量湧入上海的難民掙紮在饑餓線上,生活十分悲慘。

解放前,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都很難吃飽飯。生產力低下,連年戰亂,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歷盡艱辛。

65438年至0949年,河北省寶坻縣8戶村民在政府的幫助下,舉家搬遷到黑龍江省訥河縣十三區張孟屯定居,開墾荒地。圖為1950河北移民在院子裏吃飯。

解放後,雖然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口多、底子薄的現實迫使人們勒緊褲腰帶。

1950年淮河大洪水,隨後黨中央做出了治理淮河的決定。65438年2月,淮河中遊冬修工程開工。圖為參加淮河治理工程的農民工在工棚前吃飯。

1953春節期間,天津市漢沽區蘆臺的王德柱(左壹)吃了壹頓團圓飯。吃團圓飯是中國大多數家庭過生日的方式。

1953年,國家制定了糧油統購統銷制度,糧票、油票、肉票等票證的出現,讓百姓吃到了“定量”。

7月2日,1953,從日本歸來的華僑到達天津,在招待所的餐廳裏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招待歸僑。

這是北京東來順餐廳壹角1957的初冬。東來順是北京著名的涮羊肉館。

3月2日,1958,北京天橋商場派幹部在南口郭牧農場荒地種植果樹。圖為他們在大漠沙坡吃窩窩頭。

6月29日,1958,北京市西城區宗茂胡同辦事處第二居委會辦起了“群眾食堂”,很受居民歡迎。家裏做飯不方便的居民可以帶糧票到食堂吃飯。

1958,北京海澱人民公社青龍橋工作站提出“吃飯不花錢,努力生產”的理念,壹日三餐集體安排統壹。圖為隊員排隊用餐。

1984 5月,為解決員工子女吃飯難的問題,長春第壹汽車廠第十二職工食堂於6月1日前開設了兒童食堂,受到了員工的好評。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活力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5月1992,11,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香港美食城總部壹樓海鮮廳正式開業。這家高檔餐廳有150個座位,由來自香港的主廚掌勺,由經過專門培訓的餐廳服務員服務。

上世紀90年代,“下館子”風靡全國,邀請親朋好友去飯店吃飯成了壹件值得尊敬的事情。

1993 5月10是北京開啟糧油價格的第壹天,朝陽區西石門糧店的店員正在登記註銷最後壹批糧票。在北京流通了幾十年的糧票和油票被宣布作廢。

實行市場經濟後,糧票開始光榮“退休”,也隨著計劃經濟時代刻進了老百姓最深的記憶。

2009年6月2日,幾名北京居民在郊區延慶縣的農家享用了著名的“柳溝村豆腐宴”。元旦期間,這裏的農家樂生意異常紅火。

不同菜系的餐廳也開始在全國紮根,各種風味的西餐廳層出不窮。農家飯也進入了城市人的視野,人們吃飯有了更多的選擇。

2008年8月17日,外國遊客在秀水街西餐廳用餐。

現在,面對餐桌上豐富營養的食物,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看看壹張小小的餐桌是如何體現巨大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