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世界是我們的課堂》,作者是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他的教育理念與陶行知先生的上述觀點不謀而合,壹脈相承。他壹直秉承“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的教學願景,通過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寫成了這本“未來之書”,提出了孩子們面向未來的8大能力與品格,即做有根的“全球公民”、閱讀力與表達力、信息技術與數理能力、適應性與探索力、分析與創造力、領導力與團隊合作力、心智習慣、善良與誠實,並提供了翔實的策略建議與實操路徑。在本書中,張華自始至終提倡的教育理念即是註重孩子的全球素養與全面發展。個人認為,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留白。
曾經看到壹句話: “棋盤之上,黑白分明,虛實相間,恰到好處的空白,會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教育也是亦然。”
“留白”是中國山水畫的技巧,創作者在巧妙構思的基礎上恰當留白,讓方寸之地的畫紙延伸出天寬地闊的美妙。“留白”的最大價值在於留給觀賞者最大的想象空間。觀賞者正是在留白的意境中體驗到思想的自由,激活創作的沖動,感受自己的尊嚴,這也是“留白”的藝術魅力所在。其實,不僅繪畫需要留白,教育同樣需要留白。
顧名思義,教育的留白是指給孩子自主選擇、自主安排的機會,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
生活留白,自理才能自立。
之前在網上看到壹則新聞:開學第壹天,寧波壹所小學壹年級400多個孩子在學校食堂吃午飯,當天的菜譜中有壹道蝦,但就是這麽壹道家常菜,讓不少小朋友傻了眼,因為他們不會吃,有的小朋友只能舔舔,然後放棄......問小朋友們為什麽不會吃,答案是因為在家都是家人剝好殼兒,他們只需要負責吃,自己壓根不會剝蝦。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把孩子的事務大包大攬,不讓孩子做壹丁點兒家務,美名其曰想讓孩子多點自由的時間,讓孩子專心學習。這壹類父母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對孩子的溺愛。殊不知,當孩子的成長空間都被壓縮到學習上,生活技能方面自然也就得不到鍛煉的機會,對孩子的未來將會帶來不良的影響。這也是為何如今高分低能的孩子普遍存在的緣故。
“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不是付出,而是促進獨立。”想要讓孩子成為壹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學習留白,自由才更自律。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麽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愛惹事,被老師投訴……
其實,原因很簡單,家長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教育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我們對孩子成功或優秀的判斷標準過於單壹。在這種“唯分數論”單壹的評估體系之下,產生了教育內卷和“比拼雞娃”的現象。其實,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如果家長可以更加多元地評估自己的孩子,就不會人雲亦雲,也不會有那麽多的教育焦慮。而且,適當的留白會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自由是自律的動力。 對外界保有好奇心、愛學習愛探索是人類的天性。家長只要充分信任孩子,給孩子真正的自由,孩子就會自主學習。因為,在孩子得到充分的信任後,他們內心自我肯定的能力就會更強,就會自由探索,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這壹點來說,越自由,越自律。
著名的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說:“自由是每個人骨子裏最珍愛的東西,兒童更應該舒展他們的天性。”她用教育女兒圓圓的親身經歷踐行了這壹點。圓圓小學第壹周,尹建莉開始陪伴圓圓寫作業,建立基本規則。但第二周開始,就和圓圓談話,告訴圓圓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媽媽不再參與。有壹次圓圓回家吃著玩著。臨睡前想起沒有寫作業,尹件莉慰孩子說,媽媽有時候也忘記做某件事情,沒關系,忘記了我們想辦法解決,妳可以現在睡覺前寫,也可以明天早起寫,如果妳都不想,那我們今天這次作業就別寫了。孩子選擇睡前現在寫,於是媽媽和爸爸去睡覺了,孩子寫作業到12點完成。這之後經過反復幾次的忘記,孩子養成了合理安排放學時間的習慣。
壹把沙捏的越緊,留下來的越少。教育孩子也壹樣。與其不斷地限制孩子,讓孩子在他律中成長,不如適當地給孩子自由,讓他在實踐中學會自律。
這裏所說的“無所作為”,就是壹種“留白”。
這本質也是教育“留白”。
孩子就像壹張純凈的白紙,上面精彩的畫面應該是有他自己執筆去書寫、去繪畫,父母頂多做壹個將繪畫工具遞給孩子的人,而不能代替孩子在他的人生畫卷塗滿屬於自己的顏色。
人生需自由,教育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