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杜爾地區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杜爾楊梅以其果大、色艷、質高、味美而聞名。宋代詩人平克有詩說:“五月楊梅滿林,初疑壹枝值千金。微生能追溯葡萄的重量,顏色比渭南荔枝深。”我覺得這對於“兩都”的楊梅來說是恰如其分的,並不誇張。我敢斷言,大詩人蘇東坡早就留下了“福建荔枝,西方葡萄涼,二都楊梅不涼”的感慨。“二都”楊梅作為“越中水果第壹案”,本應是慈禧的貢品,身價百倍。
看來,有著幾百顆圓珠的“二都”楊梅,身上還帶著幾百根刺呢!只要等它成熟了,刺會慢慢變軟的,沒必要警惕。放進嘴裏,每壹根刺都會在舌尖上順利滾動。成熟的“杜爾”楊梅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壹旦卷到嘴裏,牙齒和臉頰壹動,蜂蜜般的甜汁就會四處飛濺。“玉碗裝琥珀光”,李白的詩就在這個時候來了,好親切。只是楊梅回味的時候,肯定是甜的,而且明顯透露出壹點酸味,但又是恰到好處的味道,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吃的運氣。宋代詩人方悅可以說是楊梅的知音。
在人們的記憶中,楊梅應該是與紅色有緣的。眾所周知,“杜爾”楊梅也有水晶品種,俗稱“白沙”楊梅。看似白色,卻不禁讓人食欲不振。然而,如果妳細細品味,妳會不禁驚嘆。1956年,浙江省農業廳送上虞“杜爾”水晶楊梅給中央領導品嘗,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表揚。作為老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生前更是對其贊不絕口。另據記載,在1932年全省楊梅評比中,水晶楊梅為最佳。在1983孫宣偉教授主編的《中國果樹資源史》壹書中,“杜爾”水晶楊梅被列為中國九大楊梅地方良種之壹。遺憾的是,“杜爾”楊梅的壹些老樹種已經幾乎枯萎,培育新樹種需要時間,所以產量銳減,在市場上很難找到。
不到《兩個首都》,我不知道楊梅紅;到了“二都”才知道有多深情。“杜爾”人的淳樸和好客著實讓壹些不速之客大吃壹驚。每次楊梅紅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的楊梅樹下放壹小壺水,加點鹽。凡去楊梅林觀光和嘗鮮的,都可以采摘楊梅,泡在鹽水鍋裏。其實這種吃法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早在唐朝就已經流行了。有李白的詩為證:“楊梅玉盤為君,吳鹽似白衣美人。”想必詩人聖人去過楊梅林,親眼目睹了楊梅浸泡在鹽水中的情景。不然他為什麽要把這首傳神的詩留在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