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妳好!不好意思,戴!白族人!納西!阿昌族!景頗人!他們有什麽特點和習慣!

妳好!不好意思,戴!白族人!納西!阿昌族!景頗人!他們有什麽特點和習慣!

大部分傣族人都有兩餐相食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雙版納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chūng]。人們認為粳米、糯米只有立即食用才能失去原有的色、香,所以不吃隔夜飯或很少吃,習慣用手捏米。

農民工經常在野外用餐,他們可以用香蕉葉或大米,加上鹽、辣椒、酸肉、烤雞、米楠(在傣語中是醬的意思)和青松來吃飯。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歡吃酸菜幹,它的制作方法是將蔬菜曬幹,然後放入水中煮沸,加入木瓜汁使味道變酸,然後曬幹保存。吃的時候放壹點炒菜或者放在湯裏。這種酸菜有些地方的傣族人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人之所以經常吃酸菜,是因為他們經常吃不容易消化的糯米食物,酸的食物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類是豬牛雞鴨,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陸的傣族人喜歡吃狗肉,擅長烤雞、燒雞,對魚、蝦、蟹、螺、苔等水產品十分喜愛。

用苔蘚吃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人吃的青苔是春天河裏巖石上的青苔,最好是深綠色的。釣上來後撕成薄片,曬幹,用竹簽穿上備用。做菜的時候,厚的用油炸,薄的用火烤。酥脆後碾入碗中,再倒入燒開的油,再加鹽攪拌,湯圓或臘肉蘸食,鮮美無比。

烹飪魚,多以酸魚或烤香茅魚為主,此外還有做魚排饢(即烤魚加香菜等調料搗碎)、魚凍、烤魚、白醬鱔魚等。

吃螃蟹的時候,壹般是連殼帶肉剁成蟹醬做飯。傣族人稱這種蟹醬為“蟹南米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日常蔬菜。除了苦瓜,西雙版納還有壹種苦筍,所以傣味裏也有壹種苦味。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膽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和涼菜的混合菜。

景頗

景頗族閑時壹日三餐,忙時壹日兩餐。主食是米飯,我喜歡幹飯和竹筒飯。種植的蔬菜多為瓜類、豆類、青菜、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類多為豬肉和雞肉,漁獵在淡季進行,如狩獵野豬、麂、山羊、野牛、野雞、鳥、魚、蟹、螺等。景頗族多飲低度白酒,稱水酒,成年男女偏愛燒酒。

景頗族喝酒很講究禮儀。熟人見面,互相敬酒。他們不喝,而是在喝酒前把酒倒回對方的酒瓶裏。大家壹起喝壹杯酒的時候,大家喝壹口後用手擦壹下喝過的地方,然後傳給別人。如果有老人在場,讓老人先喝。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竹筒烤魚、灑皮、紅燒鱔、砂鍋燉竹鼠。

阿昌

阿昌族的日常飲食習俗是三餐不繼,以大米為主食,米粉也常用來做餌料,米粉作為主食。誘餌線食用方便。吃的時候,用開水燙壹下就行了,加調料撈出來。如果蓋上紅燒肉、(火+巴)肉、雞絲等配料,可以做成各種不同的魚餌絲;米粉除了辣如魚餌外,還可以涼拌,或在米粉中加入壹勺熱的薄豆粉(豌豆面,水煮),再加入花椒、大蒜、姜膏、味精等香料,制成薄豆粉汁米粉,麻辣滑嫩,阿昌族人入夏後常吃。阿昌族喜歡吃芋頭。據說古代慶豐豐收時殺狗吃芋頭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婦女在大多數城市做豆腐和豆粉,經常用豌豆做涼粉食用。肉類主要來自豬和牛。豬肉除了燉、燜、炸、腌之外,更多的是作為生豬肉米線使用,即在豬宰殺後,用麥稭或稻草將豬皮曬成褐色,刮幹凈,然後切碎,摻入醋、蒜、辣椒等調料,與米線壹起食用。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將鮮魚煎或炒熟,再用水煮或加酸椒蒸熟後食用。酸辣谷花魚(栽苗時,將魚苗放入地裏,谷熟後取魚,稱為谷花魚)最具特色。腌鹹菜,鹵腐,豆豉壹年四季必不可少,飯也多。酒是常年飲料,女性常喝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濃郁,甘甜;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白酒。目前,大部分阿昌族人已經能夠蒸餾釀造燒酒,藏在壇子裏,供節日時飲用,招待客人。

納西語

納西族習慣壹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大米為主,加工成饅頭、饅頭、粑粑、米飯。山區土豆蕎麥青稞混種,喜歡喝酥油茶。他們經常吃各種各樣的菜,火鍋和大塊的肉。城鎮和壩區的烹飪技術相對較高。招待客人時,往往在餐前上秋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碗”、“六碗六盤”則很有特色。“三疊水”常用於宴請貴賓。壹般用三個大小不壹的碗盛菜,形成三個層次的高度。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菜單上還特別添加了壹些美食。

白(巴)

水稻和小麥是平壩地區白族人民的主食,而玉米和收養的孩子是山區的主要食物。白族人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他們擅長腌制火腿、弓魚、炒雞棕、豬肝等菜肴。他們還喜歡吃壹種獨特的“生肉”或“生皮”,即烤豬肉半熟,切成肉絲,配以姜、蒜、醋等食用。白族人也喜歡喝烤茶。

白族服飾因地而異。在大理和其他中心地區,男人穿白色或藍色包頭,白色雙排扣衣服和黑色衣領,白色褲子和肩上繡有美麗圖案的包。大理女子多穿白大褂,黑色或紫色絨領,藍色寬褲,腰系繡花緞帶短馬甲,繡“百結鞋”,臂戴琺瑯銀環絞銀鐲,銀耳環右側銀“三須”“五須”。已婚者紮發髻,未婚者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