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飲食比較粗糙,以羊肉、牛奶、野菜、面食為主要原料。烹飪方法比較簡單,以烘焙最為著名。菜品崇尚飽滿和真實,註重原料的原汁原味。
內蒙古的名菜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碟、馬奶酒、裸麥面、梓山熏雞、肉幹、哈達餅、蒙古大餅、蜜麻葉、德興源蒸餃等等。
對於草原牧民來說,騎馬摔跤可能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對於城市居民來說就不壹樣了。如果妳真的想學騎馬或摔跤,妳需要花些時間練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帶邊的蒙古袍,腰間系紅、黃、綠三色絲帶,腳上穿皮靴、氈靴,頭上纏紅藍布。現在除了老人,人們平日壹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婚宴上才穿蒙古袍。女人喜歡在冬天和夏天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種頭巾遮住頭部。
馴馬是蒙古族傳統的馬術項目,是體現蒙古族勇氣和“男兒三絕”的活動。熟練的騎術、射擊和馴馬是壹個優秀男人的標誌。據《孟大貝·馬璐正》記載:“他的馬是壹兩年前生的,也就是教他在草地上拼命騎,但他養了三年才騎上。”
訓馬,清代稱為“詐馬”,是壹種絕技,只有勇猛機警的棋手才能勝任。因為馬大多是生馬,壹般人很難制服。斷奶後,小馬駒在草原上放牧,兩年後開始設伏訓練。沒被騎過的生馬比較暴力,人踢人咬的時候不能靠近。這時候就需要壹個熟練勇敢的騎手來騎馬,牽著馬具訓練馬匹。馬具是壹根結實堅韌的木桿,頭上綁著壹根皮繩,用來套住馬的脖子。這比古代歐洲用繩子套馬要先進得多。看到人後,生馬會迅速跑開。這時候馴馬師會拿著馬鞭在後面追,用馬具準確地套住馬,並緊緊抓住馬具。跑壹段時間後,他會靠近生馬,敏捷果斷地跳到馬背上。馬自然壹出生就暴跳如雷,狂叫不止。但馴馬師順著馬的倔強姿勢,不斷變換騎法來應對。直到馬聲嘶力竭,才被強行制服。這種驚心動魄的馴馬只有勇敢的騎手才能做到,所以歷代人都把馴馬作為衡量優秀騎手的標準,後來又作為傳統表演項目。
當馬長出四顆牙齒時,就會被閹割。閹割時,馬必須由馴馬師加以約束。另壹個馴馬師雙手抓住馬耳朵,另壹個緊緊拉著馬尾巴。他們三人齊心協力,迅速將馬按倒在地,閹割。這匹被閹割的馬在蒙古語中被稱為“阿塔西”,意為與馬告別。閹割後,把馬放牧兩三年,再壹次訓練它騎馬。這時,馬的性情變得溫順了許多。它白天不餵馬,晚上在草地上吃草。壹般來說,牧民對馬的訓練非常嚴格,但從來不用鞭子抽打,而是慈愛地接近它們,讓它們與人產生深厚的感情。受過訓練的馬不會亂咬人或亂踢人,它們的步伐可以隨著人的訓練而改變,但必須善於運用控制的方法。
摔跤,蒙古語叫“博克”,是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摔跤運動員要求博克·貝勒德上場。早在十三世紀,就流行於北方草原。它不僅是壹項體育活動,也是壹項娛樂活動。屬於敖包和那達慕。現代地方誌說:“趙是蒙古自古以來最喜愛的遊戲,但現在它流行於蒙古北部。如果陣亡將士紀念日在蔔兒舉行,這項技能將會舉行。角球選手會穿著皮單衣,十字靴,每人壹件東西,在臺上拼到推倒對方才算贏。族長和王子們前來觀看,並給獲勝者頒獎。平時他系的少年都是聚集兩三個人來做。”這說明蒙古人不僅在那達慕和崇拜敖包,而且在和平時期也聚在壹起打鬧取樂。
蒙古摔跤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他身穿青銅釘牛皮馬甲“趙大哥”,頭戴紅黃藍三色頭巾,腳穿蒙古花紋皮靴,腰上系著花紋腰帶,褲子,脖子上系著五顏六色的緞帶。出來時,雙方摔跤手揮舞手臂,然後互相廝打。蒙古摔跤,不分等級,壹律淘汰,冠、亞、季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金。
蒙古摔跤在歷史上有記載,大約是十三世紀。當時流行的摔跤形式和後來的蒙古摔跤沒什麽區別。當時盛行所謂的自由式摔跤。這種摔跤方法規定,躺著的時候依然可以摔跤,只有當對手雙肩著地的時候才算勝利。所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制服對方,傷殘死亡的事故也屢見不鮮。
摔跤參賽人數不限,但必須是偶數,從二到四到壹千以上不等。比賽勝負采用單淘汰制。蒙古人的摔跤技術很多,有抓、拉、拉、推、壓,可以演變成100多個動作。可以抓摔跤服、皮帶、腰帶,但不允許抱腿、打臉或突然把人從背上拉下來、摸眼睛耳朵。
摔跤之初,摔跤手穿著摔跤服,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上面釘著壹排排銅釘和銀釘,背上戴著圓眼鏡或“吉祥”字樣。蒙古語叫趙大哥。穿著壹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肥大褲子,由十五六尺長的白色絲綢和各種絲綢材料制成,腰部穿著由紅色、藍色和黃三絲綢制成的短裙。蒙古語叫Heliboog,腰間系著壹條花帶。圖書館的膝蓋上繡著獨特的圖案。有孔雀翎、火形等吉祥圖案。他腳上穿著蒙古靴和馬靴,頭上戴著紅、藍和黃三的頭巾,脖子上掛著五顏六色的緞帶。
蒙古摔跤不同於中國摔跤和日本相撲。它在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摔跤從抓對方開始,膝蓋以上任何地方著地都是失敗。摔跤運動員的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壹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且總數不能為奇數。報名不分國籍、地區、體重。安排對手由壹個受人尊敬的法官負責,而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見。比賽實行單淘汰制,即每輪淘汰壹半。
摔跤手的服裝更為精致,穿著肥大的白色褲子,壹條褲子外面繡著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上衣用香牛皮制成,頂上釘有銀行或銅釘,背部正中有壹面圓鏡或“吉”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絲制成的圍裙,腳上是蒙古靴或馬靴。著名的摔跤手脖子上戴著壹個彩色的布項圈——江嘎,看起來很牛逼。它是在壹定級別的比賽中獲勝的象征。
場地簡單。只要有草坪或柔軟的空地,周圍坐著觀眾,摔跤運動員就可以在中間比賽。比賽前,雙方都唱了壹首挑戰歌來造勢。唱了三遍後,雙方摔跤手跳出來,雄鷹展翅入場。
比賽開始,摔跤雙方互相問候,向觀眾敬禮,然後開始比賽。瞬間相撲摔跤,轉圈鎖定,腿膝相碰。蒙古摔跤靠聰明取勝,壹次摔倒決定勝負。只要身體接觸地面,就失去了。但是不要抱腿,不要反關節運動,不要拉褲子。蒙古摔跤壹般分為踢、絆、繞、挑、鉤等30多種、300多種招式。誰贏了,誰就走到裁判桌前,拿出水果、牛奶等。提前準備好,然後邊跑邊撒在圍觀的人群中,讓大家分享他的“勝利果實”。
近年來,經過改革,古老的蒙古族摔跤以其音譯——博克聞名中外。在主要的那達慕大會上,有女子拳擊比賽。她是那達慕體壇壹朵嬌艷的鮮花,吸引著國內外來賓的目光。女子拳手獨特的觀賞價值,為那達慕大會編織了壹串五彩繽紛的光環。
改革後,拳擊運動往往由個人項目組成。這種比賽不僅有個人冠軍,還有團體賽、表演賽、舒適賽,為古老的蒙古摔跤註入了無限活力。於是,博克走進了國家比賽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