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種肘子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具有滋陰養血、潤澤肌膚、改善皮膚的功效。肉質肥美,光澤誘人。燉後肉香,常誘人出口水。我有壹個同學的名字裏恰好有“東坡”二字,每次同學聚會大家都要點這道菜以示懷念(也許是因為他貪吃)。
“東坡肘子”聞名天下。其實在陜西,比“東坡肘子”更出名的,就是這個大理的“帶柄肘子”。慢慢聽我說。
“手肘”是秦菜中衙門菜(即官菜)的代表菜之壹,甚至被列為《中國菜譜》秦菜第壹道菜。“帶柄肘子”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其色紫紅色,如柄,故稱“帶肘”。用料獨特,區別於其他肘子菜。肘子有骨有蹄,菜如小山,造型獨特飽滿,堪稱“盤中之王”。
所謂“肘帶柄”,必然是“肘帶柄”,即帶著豬爪。它的做法比較復雜:做的時候肘頭要向外,肘柄(爪子)要向內;將肘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沿腿從肘頭到中間的肘把皮切開,去掉腿骨兩側的肉(三面與肉分離),底骨與肉相連露出骨頭;然後用刀背從中間掰斷兩根腿骨,放在湯鍋裏煮到七成熟,撈出來用幹凈的布擦幹,趁熱在皮上抹上紅醬油。取壹個蒸盆,在盆底放入八角和桂皮,先用手掰掉肘柄的骨骺,不損傷皮膚,然後將肘皮向下放入蒸盆,裝盆時按肘形將肘柄放入盆內,使其呈圓形。撒上鹽,用消過毒的紗布蓋在肉上,然後把甜面醬、蔥、紅豆豉、白醬油、姜、蒜均勻地鋪在紗布上。將蒸籠放入籠中,蒸三小時左右。取出,去掉紗布,扣入盤中,去掉八角、桂皮等調料。上菜時,通常會帶上洋蔥和甜面醬作為輔食。
這道菜是用猛火蒸的,籠蓋壹定要留有小縫隙,這樣成品才不會因為蒸汽過多而損壞形狀和顏色。
端上桌的“帶柄肘子”,造型和顏色都極其漂亮,呈現出壹種獨特的棗紅色。與“東坡肘子”相比,它的肉質更軟、酥脆、易捏(相信很多朋友都經歷過吃東坡肘子時幾乎要把整個肘子壹起吃的尷尬),吃起來脆而不膩,香醇可口。
不過,畢竟這種“帶柄肘子”的制作方法太復雜,既油膩又買不起。在Xi安,要找到壹家能做出正宗“帶把肘子”的餐館並不容易,在壹些小企業經營的小店裏,這種肘子經常被列入菜單。印象最深的是有壹次在經過大理的路上,路邊的燈柱上掛了很多“手肘帶把手”的牌子,可見當地人對它的關註。據說在陜西大理,如果沒有“帶肘子”這道菜,就不能算是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