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四川由巴和蜀兩個國家統治。過去壹般認為是商周時期(即公元前0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根據廣漢三星介紹的文物,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了奴隸國。《華陽國誌》說:“蜀為國,源出於民帝,上至黃帝。他為兒子昌邑娶了蜀山之女,生下了帝嚳。在蜀中扶持他,天下為、李夏、商、周,吳王攻周、蜀、燕。”此前,人們認為這壹記錄基於傳說,不壹定可信。三星堆文物出土後,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要往前推1000年。
“蜀”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遊的古羌人的壹支。他們沿著岷江流域南下,進入四川盆地,被稱為“宗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根據傳說,蠶叢和魚鳧是第壹個國王,然後是關白。在杜於朝,是中國的西周;開明的朝代是中原的春秋戰國。公元前316年,秦國乘蜀、巴之戰,派大將司馬錯南下,壹舉消滅蜀、巴,將四川統壹在中華帝國版圖之內,結束了古蜀的歷史。此後,由於歷代皇帝都把成都定為統治巴蜀的最高地方,而成都又是蜀國的古都,“蜀”就變成了四個。
四川地名簡稱。所以三國時期劉備占領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為帝,史稱“前蜀”、“後蜀”。
關於“蜀”字的由來,史書上有兩種說法:壹是說蜀是蠶,是因為古蜀之王教人種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故名。另壹種說法是,蜀是壹種長得像蠶卻能蜇人的毒蟲,所以“蜀”很可能是商統治者對蜀人的別稱。
巴人最早見於甲骨文、殷墟,稱為巴人,居住在陜西漢水流域。後來逐漸向東南遷移,進入湖北省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重慶)。關於“巴”這個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據說是以川東盛產的壹種植物“八毛”命名的;還有昆蟲和蛇來解釋。另壹種說法是:古時候巴住在壹個石洞裏,川東人把石頭叫做巴,故名。巴基斯坦建國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所以不斷遷都。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曾是都城,重慶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四川實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立巴蜀郡。漢初加廣漢郡,漢武帝封5年(前1歷年),全國有13刺史部,四川地區有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益州分裂,設涼州。兩晉南北朝時期,壹直沿用涼州、益州的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縣制,益州改為建南路,涼州為山南路。唐玄宗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建南路分為建南西川節和建南東川節,“川”字開始出現在四川各師的名稱中。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進行了大幅度的加減合並。在宋軍摧毀後蜀政權後,西川路建立了。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單獨設置下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西川路、下西路並入夏川路;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夏川路被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益州路(後改為杜甫路)、子洲路(後改為銅川路)、利州路(廣元治下)、夔州路(奉節治下),合稱夏川四路,簡稱“川”。元朝在各地設立書省,川峽四路全部並入四川的書省,故名“四川省”。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不變,疆域達到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政權,行政體制極不協調。1935年,蔣介石部隊入川後,四川分為18行政督察區和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並為西康省,川康壹分為二。直到1955,西康省被撤銷,金沙江以東地區劃入四川,四川省西部省界才最終確定。1997年3月,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涪陵、萬縣、黔江劃歸重慶。重慶國土面積8.2萬平方公裏,人口3002萬。目前,四川省有地區(市、州)所轄的21個縣(縣級市、區),有128個縣。
四川為什麽被稱為“天府之國”?
四川長期以來被稱為“天府之國”。這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主要是:
1.歷史上的“天府之國”主要指四川盆地,不包括現在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部山區。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尤其是秦朝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意思是“民隨水旱,不知饑”。所以成都平原成為中國歷史上非常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央王朝主要的糧食供應基地和主要的稅收來源,所以被稱為“豐饒”。
2.四川盆地四面環山,交通閉塞,古稱“四封鎖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從而避免了歷史上多次戰爭的破壞,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更有利於其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遠見的戰略家,如張亮和諸葛亮,都把四川作為他們國家的基礎。唐朝中後期,關中戰事爆發,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選擇了四川成都避亂。在他們眼裏,當時的成都是壹個歌舞升平的地方,當然會被稱為“天府之國”。
那麽,“天府之國”這個名字是怎麽來的呢?據考證,“天府”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原本是壹個官名,職責是“守祠堂,禁止入內”“國家有玉鎮珍寶的地方,如果有大祭祀,大喪事,就讓它們顯露出來,藏起來。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寶國寶的正史。後人以此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惡、物產豐富的地方。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軍事家蘇秦在《戰國策·秦策》中對秦說的壹段話:“王之國,地富民富,車馬乘千,良田千裏,地形畸形。這個所謂的富庶之地,也是世界上的男性國家。"秦末漢初,在論證關中都城時說:"關中左有信,右有隴蜀,良田千裏。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上面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壹塊富饒的土地。歷史上,四川最早被稱為“天府”是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危,良田千裏,天府之國因之,故必成帝王之事。“漢代的益州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渠在《華陽國誌》壹書中說:“蜀有千裏良田,謂之‘陸海’。早期,水被滲透,雨水堵塞了水門。所以有記載說水旱來自人,饑餓不明。沒有饑荒的時候,世界就叫富足。”“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的筆下逐漸成為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進入中學課本,成為眾所周知的地理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