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古人是怎麽度過寒冬的?”

“古人是怎麽度過寒冬的?”

古代的冬天應該比現在更冷更長。清朝時期,北京壹年有150天左右的寒冷天氣,最冷的時候可以達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可以說,取暖也是當時皇宮裏不可忽視的事情之壹。明清時期冬天大多燒柴取暖,所以朝廷專門設立機構管理冬季取暖的相關事宜,比如俸吝司,就是專門供應宮中柴火的機構。這些機構的官員在明代地位比較高,可以直達皇帝的前奏,所以被稱為“近仆牌”。故宮的宮殿大多在地下有消防通道,廳外遊廊下有防火門,也就是兩個壹米多深的坑洞,也就是竈口,就是著名的暖閣結構。這個設備可以保證室內的溫暖。房間裏除了暖亭,還有壹個暖炕,炕下有壹條火道。其結構類似於今天北方農村仍保留的炕床。如果妳還覺得這些設施不夠暖和或者擔心在室外被凍著,還有爐子可以準備。爐子也叫火盆或煙籠。煙籠的形狀大小差異很大,可達數百斤,高壹米多。它有三尺四尺,非常豪華。小的有西瓜那麽大,可以隨意提起。有暖腳的腳爐,也有暖手的手爐,也都制作精美。冬天,古人能這麽溫暖地過冬嗎?那不壹定。晉代陳壽在《三國誌·舒威·王昌傳》中說:“救寒不及於重視秋,止謗不及於自學。”沒有什麽比壹件厚厚的皮衣更能抵禦寒冷,也沒有什麽比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更能有效阻止別人的誹謗。事實上,仔細觀察,兩者都不容易。久而久之就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想要得到厚的皮衣,必須要有皮衣的貨源和購買能力。和很多還被困在暴風雪中的返鄉者壹樣,他們在荒郊野外的旅途中,壹時半會兒不知道從哪裏用錢弄來保暖的衣服。更何況,貧困家庭本身也沒有多少錢。否則就不會有路邊的“凍骨”,也就不會有“衣不蔽體,憂炭而願天冷”的說法。傳世的《九九歌》是這樣唱的:“1929年,縮腳縮手;3949,凍豬凍狗;5969,沿河插柳;7989,搖搖妳的腳,揮揮手;9981年,老農在田裏犁地。”南朝梁朝《荊楚歲時紀年》記載:“冬季至日日數,9981日為壹年之寒。”也就是說,從冬季至日的那壹天開始,人們以九天為壹個單位,連續算九天,到1999年就81天了,冬天就過去了。好像很多人掰著指頭數“九月十九”,壹天壹天地數冬天。當然,人不忘以苦為樂。冬天壹到,有些人就開始畫梅花。從冬天的至日開始,每天都有壹朵梅花被染成紅色,這被稱為“九年祛寒計劃”。還有壹幅九行八十壹格的畫,叫《九九消寒表》。每天畫壹格,陰晴不定。格滿則寒,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