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讓他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
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壹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幹糧和冷食。
寒食節的風俗:
1、寒食飲食:寒食節那天,人們都會提前準備好冷面冷食的東西,在這天他們會吃壹種粥,叫做寒食粥。是用麥大米等做成的粥,還有青精飯,就是壹種烏青色的糯米飯,在這天都壹定會有這兩樣吃的。
2、寒食插柳:在這天人們會把柳條插在門前,意思就是用來避邪去災禍的,能夠保佑家人的平安,而且插的柳條也有講究,必須是那種直立向天的那種柳條才有用。
3、寒食放風箏:風箏,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當時風箏是用來傳遞書信,是在打仗用的傳遞信息的東西,而現在就慢慢的變成了供人玩耍的工具,而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煩惱,然後讓風箏飄走,就相當於讓它帶走煩惱,把災禍和晦氣都被風箏帶走的意思,所以人們也不會去撿風箏,認為風箏上有著別人的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