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2019-02-24隱藏在浙南閩北山川中的廊橋王國

2019-02-24隱藏在浙南閩北山川中的廊橋王國

隱藏在浙南閩北山川中的廊橋王國

薛宅橋位於浙江省泰順縣三魁鎮薛宅村金溪。古稱“金溪橋”。建於明鄭德七年(1512),清成豐七年(1857)重修。疊梁拱廊橋長51米,長29米。身高10.5米,15。橋面拱矢傾角較大。

浙南閩北山區流傳著壹種說法:浙江的景寧、泰順、慶元縣,福建的壽寧縣。所有的郡縣都位於明朝景泰年間,合在壹起就是“景泰祝壽”四個字,景泰皇帝在郡縣名後祝壽。實際上。景寧、泰順、壽寧確實在明朝景泰年間建縣,但慶元早在南宋慶元三年就建縣了,所以這種說法顯然不成立。

真正把這四個縣連在壹起的,其實是廊橋。中國最密集、最輝煌的廊橋,位於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具體來說就是“景泰慶壽”加上平南、周寧、龍泉、政和等縣。

木拱廊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傑作。

北宋末年,河南汴梁城,畫家張擇端站在城樓上,沿著城樓、宮殿、街道向前望去。壹座虹橋橫跨汴河兩岸,高高的木拱門上,橋下,橋頭的商店裏,人頭攢動...眼前沸騰的景象讓他刻骨銘心,於是放了虹橋。

張擇端仔細畫虹橋時並不知道,這是壹座結構精巧的木拱橋——雙門橋。它比虹橋早壹百年,壹直挺立在浙江清遠壹個叫大集的小山村裏。我不禁好奇:為什麽世界上最早的廊橋誕生在浙南?雙門橋和虹橋有什麽聯系?木拱橋施工技術有什麽秘訣?

2014 165438+10月7日,清苑縣文聯主席範敏子與我取得聯系,告訴我建橋人吳福永正在大集古村修建壹座結構與虹橋十分相似的廊橋。第二天,我馬上開車去了清遠。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座新橋為我在休息室橋尋找塵封已久的造橋技術提供了參考。我在大吉古村的濟川溪遇到了吳福永。吳福永是清遠為數不多的能修建大跨度廊橋的大師。此刻,三個木匠正在他的指揮下拼接木材,壹座嶄新的廊橋骨架已經在他們手中搭建完成。這座新橋的拱型結構由上下兩層組成,視覺上很簡單,但不代表技術上簡單。因為不需要寸釘,完全用木榫和桁架連接。

在所有廊橋中,廊橋的施工工藝最復雜,施工技術最頂尖,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傑作。妙在牌坊的核心技術——用上百根短木,穿插直木。縱橫相交,榫鉚對接,相互穿插,用建築力學科學地解決了大拱跨的受力問題。吳師傅告訴我:“建造廊橋最好的材料是落羽杉,落羽杉有防腐的作用,最好的木材是50到70年的樹齡,直徑28到32厘米,長12米。橋梁兩端的拱趾支撐在石頭做成的橋臺上,或者直接建在兩邊的懸崖上。為了保護梁柱不受風雨侵蝕,需要在橋上修建連廊房屋,在橋身兩側安裝擋雨板,建橋後用生桐油粉刷橋梁,並在橋面上鋪設石塊以穩固橋身。連續完成幾百道工序,壹座休息室橋就完成了。”

告別了吳師傅,來到雙門橋。吳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到進士村為妲己古村。從宋朝到明朝,這個村子裏出了26個進士,吳和月亮平起平坐,成就了壹座雙門橋。雙門橋建於公元1024年,位於濟川河上遊100米處,與那些幾十米、上百米長的廊橋相比。這是我見過的最低調的休息室橋,層次低,簡單,樸素,木疏。雙門橋作為廊橋的始祖,是清遠人在廊橋建設上邁出的第壹步。隨著農耕讀書時代的遠去,大集古村的輝煌壹去不復返,名字隱於浙南的山山水水之中。只有自宋代以來壹直矗立在村中的雙門橋,才能再次見證壹代人的輝煌。

學者們普遍認為,今天浙南閩北的廊橋是汴水虹橋的改良橋,是隨宋南下的工匠們將先進的造橋技術傳播到南方的。但長期從事木構建築研究的劉傑先生認為,編織木拱橋這種橋型是在浙閩山區由簡單到復雜逐步獨立發展起來的,而且從木拱橋的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來看,也有從浙閩山區向中原傳播的可能。從北到南。還是從南到北?廊橋的技術起源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最早的廊橋史料記載在浙南大集古村。作為土生土長的大集村人,吳福永從未研究過世界上著名的虹橋,但他與虹橋的建設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在建造的真木拱橋和千年前畫中的虹橋,是他們跨越時空的對話。

廊橋王國景觀中的古典美與獨特的天空之洞

浙閩山區,仙霞嶺、東貢山、武夷山在此交匯,山巒重疊,嶺深谷深,溪流縱橫。封閉的大山困住了當地的山民。為了打通與外界的通道,山民們想盡辦法造橋鋪路。數百年後,它們終於四通八達地連接到了京都的郵政道路系統。根據調查數據。浙閩山區可以說有500座左右的廊橋。走進這片區域,妳就進入了壹個別具洞天的“廊橋王國”。

清遠是浙閩廊橋譜系最全的縣。清遠有許多“最好”的廊橋,其中現存壽命最長的廊橋如龍橋。如龍橋是明天第五年(1625)建的,我第壹次遇到的時候。我沒有太多的錯愕,只是有種與世隔絕的錯覺。比如龍橋仿佛生長在群山之中,壹條綠色的卵石路從畫面中蜿蜒而過,穿過廊橋,壹直延伸到小溪的對岸。搖曳的樹影、片片的竹子修剪、盛開的美人蕉、田間耕牛,都渾然天成,與古老的廊橋融為壹體,形成“流水廊橋”。

與清遠相比,泰順廊橋更有名。在我眼裏,泰順縣的北建橋是最美的廊橋。北建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北建橋橫跨在古村落和古樟樹之間。橋呈大拱形,屋頂微微向上彎曲,形成柔和的凹面。屋檐交匯處拱度增大,看起來像壹只展翅的小鳥,輕盈靈動。遠遠望去,北建橋豐富的弧度橫跨四溪,橋窗的格子像折扇壹樣緩緩展開。紫紅色的橋倒映在水面上,與樹木的綠色倒影交錯,像壹幅水彩畫。當夕陽的余暉緩緩染橋,此刻的廊橋透露出美人垂死般的憂傷。

同樣是廊橋,福建壽寧縣的欒峰大橋是中國單跨最長的廊橋。欒峰大橋長47.6米,跨度37.6米。小溪的倒影中有兩條長長的弧線。凝視廊橋優雅的輪廓,景觀似乎在這壹刻突然退卻,“長虹飲溪”的奇觀浮現在天空。人們在這樣的場景下會突然變得失語,那些優雅的文字在欒峰大橋前會黯然失色。

驅車穿過福建屏南縣谷峰鎮,向北步行10多公裏到達塘口村,壹座南宋時期修建的千城橋在此飛馳。壹座高聳的碼頭,兩側是巨大的拱門,看起來像三只試圖展翅騰飛的大鵬。此外,平南縣還有壹個名為長橋鎮的古鎮,這裏有壹座廊橋,俗稱長橋,名為“萬安橋”,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全長98余米,是中國最長的石墩廊橋。河水在萬安橋下流淌,走在古橋上,仿佛穿越了洶湧的歲月長河。在艦橋室。152橋柱排列有序,橋柱與橫梁如同自然經緯,形成了時間的另壹種模樣。

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詞,浙、閩、廊橋在山水的主題下交融在壹起,延續了千百年的古典審美趣味。它們隱藏在深山峽谷、田野裏,或位於大道上、村莊前後。他們不驕不躁,以從容淡定的心態看著花開花落,看著世界變遷。

橋和廟結合了廊橋上的信仰空間。

廊橋不僅是交通建築,也是宗教建築。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村民在廊橋上設立神社和祭壇,以祈求神靈保佑農村的和平和莊稼的豐收,橋的兩側經常出現壹個或多個寺廟。橋和廟就像壹對雙胞胎,形成了“橋-廟-體”的獨特景觀。比如泰順縣的四溪橋與馬鹹宮觀相連,清苑縣的蘭溪橋與西洋寺相連,蓮都的佛堂橋與佛寺相連,平南縣的千城橋與翔鳳寺相連...

浙江和福建的廊橋大多有供村民祭祀的神龕。每年的正月,是廊橋祭祀活動最隆重的時候,虔誠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橋上依次祭祀。人們把壹個完整的豬頭。供應酒和茶。然後端上壹些菜和水果,插上壹些香,磕頭祈禱。再說了。每月初壹、十五,常有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廊橋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熏香。祈福的聲音成了村民們的精神支柱。

800年前,壹個叫吳三公的清遠人發明了原木切割法,成功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蘑菇。清遠從此成為世界蘑菇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吳三公也被奉為“蘑菇神”。蘑菇人上山采蘑菇或者出去流浪。出發前要去廊橋祭拜蘑菇神,平安回家後還要去橋上許願,有的甚至還會唱許願劇。曾經在清遠魚鳧橋遇到過壹個為神表演的“兩資戲”。農民演員們擺好姿勢,羅衫、袖子、折扇、鮮花、小碎步必不可少,火光映照著每壹張樸實的臉。戲曲保留了唐宋古韻,音樂像似將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石,將我帶入壹種神秘的境地。

壹橋幾佛,百橋千佛。壹時間,浙閩大地佛光普照,梵語輕聲吟唱。在福建省壽寧縣,有壹座不起眼的廊橋,名叫壽春橋,橋上供奉著許多雕像。橋中神龕供奉觀音,右邊是臨水夫人。在橋南的壹個老神社裏,有壹個三眼神官。右邊供奉的是土地神,左邊供奉的是文昌君,我在這座橋上參觀的時候,遇到壹個村民,他有壹個兒子背著祭品在履行諾言。那人興高采烈地擺了各種供品,燒了高香。鞭炮燃放,壹個年輕女子跪在席子上,磕了三下頭,喃喃自語著什麽。顯得虔誠而溫柔。

在浙南靜寧縣大夼村,也有壹座信仰濃厚的廊橋。這座廊橋位於村莊的南入口。從遠處看,重疊的屋頂勾勒出飛翔的線條,像壹座水上宮殿,讓人忘記那是壹座廊橋。這個“水上宮殿”其實是壹個“橋梁建築”,意思是建在廊橋上的建築。從外面看,它真的像壹個高高的亭子——三層樓,重檐歇息在山頂上。27米長的廊橋上有9個遊廊。三層建築自下而上收縮,集關帝廟、文昌閣、魁星樓、武文廟於壹體,集橋、廟、風水建築於壹體。這座廊橋與建於南宋的施思廟僅壹墻之隔。這座橋與壹座巨大的神廟相連,就像神廟的延伸。形成壹組高低峰硬的建築群,形成典型的橋殿壹體格局。

由於深厚的信仰文化,浙南閩北人民對村裏的廊橋呵護備至。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廊橋保存至今的原因。只要廊橋上有壹片瓦,壹塊板被風吹掉或爛掉。很快就會有人來代替它。當廊橋被摧毀時,它將被重新建造。捐廊橋已經成為壹種公共美德,因為廊橋是每個村民的精神支柱,是精神寄托的永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