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乃德雞。
雞還是祥雞 ,古人重“吉”,雞與“吉”同音,取其吉祥,大年初壹定為“雞日”,而過年前,人們用紅紙剪雞做窗花,在門上畫雞做門神。
雞不但吉祥,還辟邪 ,古人認為雞吃各種毒蟲,百毒不侵。雞和鐘馗各辟不同邪,雞辟的是蚊蟲病害邪,鐘馗辟的是鬼邪。
所以,壹只古代的雞,是很高尚的。
閩南遠離大中國的政治中心,古時候,由於丘陵山地交通不便,中原在混戰、閩南依然偏安;中原已經改革、閩南還保留老祖宗的傳統。雞,也壹樣, 雞在閩南很好地保留了作為壹只高尚雞的作用。
本文就來講述壹只雞是如何在閩南行駛作為德雞和祥雞的光榮使命。
結婚,是壹對新人的起點,如何引導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做壹對品行高尚的夫妻,這很重要,於是, 以雞為榜樣,以德為先 ,以雞先行, 閩南人結婚,要有壹對“娶路雞” ,就是引路的意思。
有了這對公雞母雞的引領,以後的日子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雞就是閩南婚禮的吉祥物。
現在的婚禮多用雞玩偶來替代,當年我結婚時,可是陪嫁了壹對活奔亂跳的雞,說來好玩,這對公雞母雞到了晚上還得陪我倆夫妻睡覺,我倆夫妻睡床上,它們倆睡床底,壹夜誰也別安生。
閩南人說,公雞要是先跑出來,那頭胎會是男孩,母雞要是先跑出來,那頭胎肯定是女孩。我陪嫁的那對公雞母雞,母的更活潑,壹直想往外跑,我先生壹看到母雞頭往外伸,他就把它往裏按,壹夜雞飛狗跳,倒是被那只母雞鬧了壹夜的洞房,實在有趣之極。
雞是新婚吉祥物,那麽婚宴肯定離不了雞,所以雞在閩南的第二個使命便是送吉祥。
閩南人是很厚道的,他們不但要自家吉祥,同時希望所有來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都吉祥, 以什麽方式送吉祥呢?那就是新郎官剔雞。
閩南的婚宴壹定要上壹道整雞(剁塊的絕對不行),而且壹定是良雞,俗稱烏雞,但烏雞的稱呼實在不雅,良雞寓意更美好,閩南人是不是很講究?
這是壹場吉祥的婚宴,新郎新娘五德俱全,大吉大利,婚宴新郎官要剔雞。
良雞大約是在婚宴的下半場出現,全場見雞不動筷,坐等新郎官來剔雞敬酒。此時新娘要“見雞飛”,意思就是看到雞的時候要起身了,讓婆婆來坐大位,有尊重婆婆的意思,然後在新郎官的帶領下,到各桌去剔雞敬酒。
剔雞,就是用筷子把雞扒開,也就是把吉祥分給大夥的意思 ,新郎官沒來剔雞,宴席中的雞誰也不敢動,畢竟人生兩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誰不想沾沾新郎官的喜?
這有點像西式婚禮的拋花球,只不過閩南人更實惠,剔完雞送完吉,還能大快朵頤,美食壹只大良雞。
婚禮忙活了壹陣子,雞完成了兩大使命,新婚夫妻各種恩愛撒狗糧,這時候雞的第三個使命來了,小日子不能總膩歪, 小夫妻要同心協力,該“起家”了 。
於是雞通過壹個“公雞碗”來完成這個使命。
公雞碗亦稱“起家碗” ,泉州德化磁窯多出產這種碗,以前閩南人家家都有,很漂亮很威武的壹只大公雞,大紅雞冠,壹條散開的大黑尾巴,旁邊還有芭蕉葉和小花。
大閩南語地區許多地方是“雞”與“家”同音的, 俗語稱“吃雞會起家” ,所以閩南人用這塊“公雞碗”,時刻鞭策自己要“起家”。
“起家”就是“發家” ,威武的公雞本就代表著興旺發達,“公雞戴帽,官(冠)上加官(冠)”嘛,哈哈。
婚後的生活步入了正軌,“起家”在發展中。
臨近春節,南方人沒有剪雞窗花的習慣,也沒有貼雞門神的風俗,但雞依然頂頂重要,閩南人重視鬧元宵,而這新婚的第壹個元宵節,娘家是要送花燈的,“燈”和“丁”在閩南語中同音,那是“添丁”的祝福。這時候 雞的第四個使命來了,小夫妻倆要為家族開枝散葉。
娘家送什麽花燈? 公雞燈和蓮花燈,公雞代表男孩,蓮花代表女孩 。給大家介紹壹下這種公雞燈,紅紅的雞身,金色的雞頸,黑長尾巴,實在雄壯。
閩南人希望女孩像蓮花,而男孩就要像只大公雞,不但威武雄壯,還得“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
婚後有了孩子,日子過得順風順水,真得感謝那對雞,不但送來了吉祥,還辟邪,還給孩子重要的人生啟示:那就是要做壹名五德俱全的人。
雞好像沒什麽事可執行了,但生活是需要儀式的,結婚要儀式,過年過節要儀式,生日也同樣要儀式,有儀式的生活才能有滋有味。
於是雞邀請鴨壹起來為閩南人的生日增彩。
“吃雞吃鴨,吃到頂百” ,閩南的生日宴喜歡用全雞全鴨,寓意很明白,就是 吃了雞和鴨,妳能活到壹百歲。
雞鴨是好基友,雞的地位高,不但被封為德雞、祥雞,還在十二生肖裏占有壹席之位,鴨什麽都沒有,多虧了雞這麽拉壹把,終於在生日宴上露了臉。
但雞的這次百歲使命,要是離了鴨,它也完成不了,所以二者是相互相成,誰也不欠誰。
吃雞遊戲風行現在的同時,心靈雞湯也緊追不讓,但無論是遊戲、還是壹段話,都虛擬得讓妳無處抓捕。
而說了半天的雞的光榮使命,也是虛幻地在人的思想中遊走。
這些,都 不如來壹碗真正的雞湯、來壹塊真正的雞腿,更補!
我覺得 作為壹只雞,今生它的終極使命就是變成壹道道美味,在人的誇贊聲中,落入人的胃,營養人的身體,滋補人的體格,最終成為人不可或缺的食物。
所以,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圖源網絡